人民網
人民網>>公益>>公益話題>>網友支招

“領”情 ——拜讀《難忘的二十年—在習仲勛身邊工作的日子裡》有感

李淞洺
2016年08月05日17:40 |
小字號

  曾拜讀過一本讓我念茲在茲的書。

  這種感受,可能是因為書中的偉人故事,或許是源於精彩的細節,亦或是書中的那份情誼。閑來之時,又一次把它翻開,行文中不用華麗的詞藻,沒有過分的修辭,在我看來,《難忘的20年》一書,更像是一本“日記”。

  它回憶的是過往的點滴,傳達的是作者張志功同志與習仲勛同志朝夕相處,令他終身難忘的20年。而發掘出的,則是兩人間的“父兄”之情。

  這本書不僅讓我認識和熟悉了工作中和生活裡的習仲勛同志,更是讓我這名晚輩,在書的細節中,找到了作者對這位偉人的高情厚誼。

  兩人從相識到相認,是一個銖積寸累的過程。作者從剛開始的又敬又畏,到慢慢熟悉,從為人處事,到家風教育,從艱苦朴素,到心系百姓,無不被習仲勛同志的人格魅力所感染。而在生活中,領導更像親人長輩一樣的關心自己,讓人怎能不用真心把他當作自己的父兄一樣敬仰與尊重。

  書中講過,作者患有慢性闌尾炎,需在醫院做手術,領導的一次看望,雖然隻記錄了簡單幾句,卻令人感同身受。“你做手術嘛,我抽空來看看你”,一句簡單的“你做手術嘛”,體現出對作者的牽挂,習仲勛同志看在眼裡,痛在心裡,關心他手術后的恢復情況。“我抽空來看看你”,則讓作者不要有負擔,有壓力,這不是工作中的例行公事,多的是一份真切的關心與體諒。后面講到:“沒想到他專門來看我,他工作那麼忙,時間那麼寶貴……”,習仲勛同志的這份牽挂不同於對待常人,“我”的心裡是溫暖的,多的是份感恩之情。

  書中有很多這樣動人的故事,讓我言猶在耳,可謂細節見真情,多次論証了“情誼”二字。20世紀80年代,張爺爺的住處離習總書記的家遠了點。作為領導經常到家中看望自己和家人,像親人一樣噓寒問暖,關懷備至。

  熬夜加班,“偷吃”饅頭的往事,我想作者最想告訴的是習仲勛同志,這裡並沒有埋怨,相信聽完后,更多的是兩人會心的笑聲。

  61年,作者隨習仲勛同志在北戴河避暑療養,不熟悉水性的他突然溺水,緊急情況下,習仲勛同志著急的喊道:“快救你張叔叔” ,這一救,“救”起的是張叔叔,而不是張秘書。

  現在看來,這本“書”回答了我一直不解的三個問題:“習仲勛副總理為什麼能受到廣大人民的擁護與愛戴”﹔“是什麼能讓作者在‘文革’的魔難中,仍能堅持自己的初心”﹔“兩人的感情為什麼能超乎常人之間”。現在,終於明白,可以回答了,那是--愛,一種早已化為親情的愛,這份“愛”充滿著彼此的信任、包容、與牽挂。

  合上書,看到了背面作者寫的詩詞《滿江紅 思念》,其中的一句:“父兄情,三生有幸,恩重如山” 。古語有雲:長兄為父。父兄,即父親和兄長。能與自己領導成為兄長,亦或是像父親一樣尊敬與愛戴,這是多麼不易的一件事,這其中包含了太多的信任與相認,否則不會有“父兄情”。將古人常用的“父兄情”,用在兩位的身上,再合適不過,彼此就像親人一般,才會寫出這樣的詩詞。“父兄情”!讓人尊敬,使我感動。

  而另一句:“已十載,獨立望西天,難入眠”,已經十四年,還時常望著“西天”。我想,所寫的西天,或許是指他的西北老家,亦或是他當年起家的西北根據地,或許,是那個我們都會去往的極樂世界。作者對他的敬仰與思念之情,讓我明白,人這輩子應怎樣做人做事。

  我讀懂學到的是一份情,一份敬仰之情﹔是一份愛,一份早已化作成親人之間的愛﹔是一顆心,一份思念、懷念的感恩之心。短的是磨難,長的是人生,初心未改,從一而“終”,或許這是我所領悟到的。

  而行文間充滿著的一份份敬仰之情、懷念之情、感激之情,我被他們之間的這種情誼深深感動,它讓我感今懷昔,終生受用。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

(責編:初梓瑞、李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