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公益

從貧困村到示范村,從蓋房子到扶人心,從做能人到聚合力

一位村支書的十年扶貧思考

本報記者  楊  旭
2016年09月22日08:1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裴寨新村別墅一隅。
  裴龍德攝

  一踢高跟鞋、一捋袖子,張影晃著馬尾跳上剛鋪好的塑膠草坪,和河南新鄉輝縣市張村鄉裴寨社區的娃兒們“對拐拐”(斗雞游戲)。

  張影是裴寨社區的村委委員,也是外來的媳婦,嫁到這邊已有5個年頭。但是,父母一度極力反對她的婚事,因為在過去,裴寨村(裴寨社區前身)是出了名的窮,十年九旱,光棍遍地。直到2011年,二老親自來到裴寨社區,看到了家家都住聯排別墅、廣場趕上七八個籃球場那麼大,才打消最后一絲疑慮。

  幾年時間,“土坯房”變身“小洋樓”,窮山溝升級富裕村,這不是“天上掉餡餅”,而是因為一個人回到了村裡——他就是現任裴寨社區黨總支書記裴春亮。

  報恩·責任

  出錢給村民蓋別墅修水庫,幫扶起於血緣終於責任

  裴春亮是位“70后”農民企業家,願意回到村裡當書記,最初只是為了報恩。

  16歲時,裴春亮的父親離世,家裡連安葬費都沒有,母親本想裹個席子就埋了。當時的村支書聽說后,領人砍了集體的兩棵桐樹做了棺材,黨員干部又湊錢買了壽衣,才安葬了父親。

  剪不斷的恩情,讓裴春亮在經商成功后一直心系父老鄉親。2005年,在缺席的情況下,他依然高票當選村委會主任。看到鄉親們期待的眼神,裴春亮應下了。

  接下來的事情,就像按了快進鍵一樣,裴寨村“逆襲”了。

  裴春亮一上任,就自掏腰包3000多萬元給村民蓋了160套聯排別墅。2010年3月,裴春亮出資860萬元建成引水工程田心池,3年后,又出資5100萬元建成攔洪蓄水水庫。幾百年來缺水少水的裴寨村,恨不得每個人的名字裡都帶著“水字邊”的裴寨人,終於過上了未曾想過的“富水”日子。

  2010年底,在張村鄉黨委、政府的規劃和推動下,其他的缺水村、貧困村也都整體搬遷到了裴寨村周圍,裴寨村正式升格成裴寨社區,裴春亮成了社區黨總支書記。

  今年初,裴春亮決定再拿出8000萬元蓋洋樓送給鄉親,只是這次的對象是60公裡開外、太行山深處的大小西溝村。

  八竿子打不著的村子,裴春亮為何還要“大出血”?不知從何時起,報恩的初心已經轉化為一種責任感。在他的故土、大山深處,還有許多鄉親沒有過上好日子。和2005年一樣,他要再“快進”一次。

  愛之深,則計之遠。裴春亮自然明白,脫貧的核心不是“輸血送氧”,而是“造血制氧”。引來水不僅是為了讓裴寨村不再承受干旱之痛,更是為了奠定大棚農業的發展基礎。以前逢雨便漏的土坯房舊址上,“長”出了彌望的拱形高效溫室大棚,成為鄉親的增收引擎。大小西溝村的村民搬到新房后,裴春亮還將繼續在太行山進行旅游開發,讓他們不僅有房住、更要有錢賺。

  獨舞·合唱

  扶貧要形成磁場,越來越多的鄉親聯合發力

  傍晚,裴寨社區,年近六旬的張貴先一手提溜著一袋垃圾,悠悠地走到垃圾箱邊,紅色的一袋送進標記著“可回收物”的孔裡,黑色的一袋塞進“其他垃圾”的孔裡。垃圾箱的中間還有一個孔,邊上寫著“有害垃圾”。

  “大嬸,村子裡啥時候搞的垃圾分類?”

  “好幾個月了吧。麻煩喲!分這分那的。”

  “那為啥還要分類?”

  “村干部說這樣對環境好,回收的垃圾還可以拿來賣錢。”

  4個月前,也是裴春亮寢不安席的時候,他一直惦念著垃圾分類的點子能不能行得通。村裡很多人都說,城裡人都不見得把垃圾分類做好,俺們會不會太超前了?

  但裴春亮很堅決:“裴寨人的精氣神就是要和別人不一樣,農民也知道啥叫垃圾分類。”

  以前說裴春亮是“能人治村”,他會欣然接受。但當了10多年的村干部后,裴春亮有了新的想法。

  “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的培育“新鄉賢文化”,讓裴春亮有了新方向:“能人治村強調物質救濟,強調個人之力,而新鄉賢文化強調精神塑造,強調集體效應,也更注重公益、生態等現代理念。”在裴春亮看來,扶貧剛開始需要能人帶頭干,鄉村發展起來了,就離不開新鄉賢文化的滋養,“老人、好人、能人、名人,村裡方方面面,都可以鼎力相助”。

  農村有一個習俗,紅白喜事愛比排場、拼熱鬧,不少人甚至為此扛上債務。2010年,裴春亮請來村裡德高望重的老人任理事長,成立了紅白理事會,村裡誰家辦紅白事,免費提供場地、桌椅、廚具,但嚴禁鋪張。誰要是超標,村兩委干部一律不准幫忙和出席。

  就在今年的春節前,村委會副主任裴孟德的父親過世,他的幾位姐姐要求破例辦得風光一點。但裴孟德硬是咬著牙沒鬆口:“我是村干部,要帶頭遵守村裡的規定。”

  自掏腰包給村裡人送“餡餅”的,裴春亮不是唯一一個。離裴寨社區幾十裡地的南李庄村,也有一位企業家村支書范海濤。2010年,范海濤所領導的企業出資1.6億元,給村民們無償蓋新居。范海濤不諱言:“裴春亮能做的,我也能做。”

  “新鄉賢文化就是要形成這樣的磁場,能夠讓更多的人認同你的價值、認同你的作為。越來越多的鄉親一起發力、同頻共振,就不信脫不了貧困、達不成小康。”裴春亮說。

  激情·自省

  最重要的是扶人心,要靠制度續航發展動力

  盡管在許多場合介紹“裴寨經驗”,但裴春亮自己知道,不少人對此仍然滿腹疑問:不是每個能人都像他這麼“財大氣粗”,“裴寨經驗”看著風光,但不好學。

  送房子、漲票子,誠然是裴春亮扶貧的先手棋,但漸漸的,他的想法起了變化:“扶人心才是最重要的。”

  他目睹,不少大學生村官、駐村干部把拉項目看做是扶貧的第一要務,即使沒有資源、沒有人脈也硬著頭皮去做,根本沒有時間和鄉親說上一句整話。

  “精准扶貧,不僅要精確識別扶貧對象的需求,而且也要精確定位自己的能力和資源。”裴春亮的經歷告訴他,拉項目不是一切,穩住人心的關鍵,是融入鄉親的生活、傾聽他們的心聲,從解決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開始。

  兩家田地的界石沒了,一家指責另外一家侵佔了自己的地﹔交界處長了一棵樹,一家砍了拿去賣錢,另一家就說這錢得歸他們……不管事情有多瑣碎、多糾葛,裴春亮從來都不會打馬虎眼,甚至翻出二三十年前的分地資料來“斷案”:“一定要擇掉他們的疙瘩,不能留下人心的隱患。人不善、心不齊,錢再多也扶不好貧。”

  離裴寨社區不過幾裡地的郗庄村,沒有裴春亮這樣拆屋扒牆、改天換地的“大手筆”,但是家家戶戶牆上都繪制著充滿鄉土氣息的道德宣傳畫。干淨得在陽光下有些晃眼的街道,根本讓人無法聯想到這裡“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垃圾亂放、雜物亂堆的舊模樣。

  “衛生搞好了,素質上去了,就不會是一副窮模樣。這種內在的富足,光靠錢是砸不出來的。”裴春亮一邊端詳著道德宣傳畫,一邊不住地慨嘆。

  裴春亮也一直在思考“裴寨經驗”的可持續性:“要保証它的生命力,不能隻靠我一個人,最終還是需要制度支撐。”“辦事講規矩、賺錢有產業”,讓治村從“人治”逐漸走向“法治”,這是裴春亮的切身體會,也是他的努力方向。現在,裴寨社區不光有村規民約,也有產業藍圖,為行穩致遠積聚著內生力。

  “如果回到11年前,你會提醒剛走馬上任的自己什麼?”

  端凝了一會兒,裴春亮回憶起兩年前的一則新聞,新疆一位牧民的領頭羊不小心墜下山崖,結果數十隻羊也跟著跳下懸崖。

  “千萬別把‘村官’的分量看輕了,再小的事情,也不要草率決定,再難的關卡,也得咬牙挺過去。”裴春亮說。


  《 人民日報 》( 2016年09月22日 11 版)
(責編:初梓瑞、蔣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