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公益

改善醫患關系——

需要責任,更需要愛

本報記者  王  萌
2017年09月12日09:0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七月十七日,患者家屬對安徽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榮獲“國醫大師”稱號的李業甫(左)醫生的治療表示感謝。
  楊曉原攝(新華社發)

  近年來,改善醫患關系已成為中國醫改的重要內容。優化診療環境,緩解醫患緊張,在各地醫患雙方的共同努力下,醫院醫生在醫療行為中勇於承擔起應有責任,雙方在充分溝通中達成了更多共識。這啟示我們,進一步改善醫患關系,既要有責任,更要有愛。

  加強服務

  患者感到安心

  9月2日下午,北京航天中心醫院,來自全國各地的百余名骨髓移植病友們自導自演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聯歡會。本次活動主持人是一個大學生也是一個老病友,如今她已康復並重返大學校園,開始了正常的學習生活。

  航天中心醫院血液科主任王靜波對本報記者介紹,該院血液科有“三大制度”——移植后病人終生負責制、主治醫師24小時負責制、三級談話制度(主任、主治醫師、住院醫師分別與患者談話)。醫生護士視患者為親人,患者視醫生護士為朋友,血液科建科5年來,沒有發生任何醫療糾紛。

  醫患關系關乎人的生命,隨著醫療糾紛增多、醫患關系緊張,各地醫院紛紛加強服務,用真心和責任心為患者帶來更多安心。

  作為國家首批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城市,廈門開創了大醫院專科醫師、基層全科醫師(家庭醫師)和健康管理師“三師共管”的服務模式,引導優質醫療資源向基層下沉。有專門的全科醫生和健康管理師與簽約群眾“結對子”,很多家庭醫生常會花半個小時的時間走到許多行動不便的患者家,為他們帶去貼心的服務。

  互相理解  

  醫生感受溫情

  近日,廣東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關節外科、運動醫學科副主任曾春收到了一份特別的“感謝信”——一名大二女生的手繪漫畫。就醫過程、住院流程、手術前后的心情、病房的氛圍等,都成了這名女生的漫畫素材,滿滿的都是溫馨與幽默。

  這名女生住院期間發現科室有一面感謝牆,全是患者寫的感謝信。看著那些真誠的話語,她也決定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醫生的感謝。

  病人的真誠反饋常常讓醫生獲得許多感動。無獨有偶,近期,常州市第二人民醫院陽湖院區的醫生陳小宇,就收到了一封讓他頗為感動的感謝信。

  “我是29床病人的兒子,我請你吃蘋果。”陳小宇醫生收到的這封感謝信只是短短十來個字,在感謝信的下面,還有一個紅蘋果。陳小宇回憶,29床是一名中年男子,因為右下肢患丹毒住院。經過醫護人員一個星期的精心治療,男子很快恢復了健康,已經出院。收到這封感謝信,陳小宇感覺十分溫暖。

  患者的支持與理解,讓醫患關系充滿溫情。許多醫生表示,很多時候,患者一句走心的“謝謝”就是對自己最大的支持與尊重。

  創新機制  

  保障雙方權益

  國務院辦公廳今年7月底印發的《關於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的指導意見》指出,要完善醫院管理制度,全面開展便民惠民服務,構建和諧醫患關系。

  而和諧的醫患關系,除了醫患雙方的互相支持,醫療機制對雙方權益的保障同樣重要。中國醫師協會會長張雁靈認為,改善醫患關系既應深化改革,完善衛生資源的調配,還應建立民事調解機制和依法治理機制等機制保障。

  近年來,各地醫院實行了許多創新機制,用制度方法減少醫療糾紛發生概率,防患於未然。

  湖南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針對大手術、新技術等高風險病例,實行特約談話制度,由熟悉患者病情、主治醫師級別以上的臨床專家參與進行談話告知,並邀請醫務部工作人員和律師主持,談話全程錄音錄像。這一模式得到了患者好評,所有參與談話的病例溝通良好,未發生一起醫療糾紛。

  為了給醫療糾紛調解工作開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吉林長春選拔聘任了一批醫學專家、律師、公証員、法律援助專家等組成專家庫,為醫療糾紛調解工作的長遠發展儲備了一批高端人才。

(責編:初梓瑞、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