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公益

“邊緣”項目闖出志願服務成長路

陳鳳莉
2017年12月05日08:07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邊緣”項目闖出志願服務成長路

  患有阿爾茲海默症的老人無助地在街頭行走,穿著救援服裝的志願者焦急地四處尋找,當屏幕上打出“爸媽,我們回家”的字眼,萬偉剛的路演結束了。

  他靜靜地走下台去,長長地舒了一口氣,而評委席和觀眾席則發出了一陣掌聲。

  這是第四屆中國青年志願服務項目大賽暨志願服務交流會的答辯現場。來自浙江東陽紅十字救援隊的萬偉剛帶來的項目叫做“爸媽,我們回家——關愛阿爾茲海默症患者”,這個2016年第三屆志交會上的銀獎項目,今年又入圍了志交會的全國青年志願服務示范項目創建活動全國賽。

  在現場,入圍這次創建活動的志願服務項目有188個,他們都是前三屆的獲獎項目,這次比賽后,他們中的大部分項目將走向全國,成為全國的示范項目,去影響和帶動更多的人和組織走上他們的路。

  而在此前,他們這條路並不是那麼順暢,一些項目從不被理解到被人接受,從爭議到品牌,他們一直堅持著,在志願服務這個行業闖出了一條路。

  在不被關注的領域做出成績

  盡管在比賽現場贏得了不少贊嘆,但走下賽場的萬偉剛知道,能在這個領域做點事的人並不多。

  事實上,萬偉剛所在的救援隊一開始是做城市應急志願服務的。從2014年開始,漸漸增加的老人走失案例讓他把目光投到了患有阿爾茲海默症的老人群體上。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到來,患有阿爾茲海默症的老人越來越多,他們走失的幾率也越來越大。”他說。

  這些老人找到回家的路並不容易,他們不記得家人,不記得家,甚至不記得自己。“假如在他們身上裝一個定位器,讓家人隨時掌握他們的信息,應該就可以避免這樣的走失事件。”

  想到這一點的萬偉剛和同伴馬上就開始了眾籌資金,去購買定位跟蹤器,並跟東陽市的民政等部門聯系,去了解到底有多少阿爾茲海默症患者,然后免費發放給他們。

  “80多位!”在並不太大的東陽市,這樣的數字還是讓萬偉剛小小地吃驚了一下,而這些,也只是通過相關部門篩選出來的,潛在的沒有被發現的則更多。

  在萬偉剛和團隊伙伴們的設想中,希望通過這台小小的跟蹤器,可以讓家人隨時定位老人位置,避免走失事件的發生。

  但在現實中,救援隊志願者的工作可不止發放一個跟蹤器那麼簡單。“總有老人不佩戴,總有家人不上心。”

  在這個項目中,萬偉剛和項目團隊設計了一套完整的關愛鏈條: 事前預防,定位器跟蹤,事后緊急救援。利用專業智能定位軟件,建立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的保障平台,老年人走失時,可第一時間確定其地理位置,同時利用“互聯網+”的模式,發動廣大志願者幫助走失老人盡快回家。

  “我們會走進社區,去做宣講,讓大家更了解阿爾茲海默症,提醒他們注意家裡的老人。如果真的走失了,我們也有自己的尋人機制。”他說。

  尋人的過程常常會比想象中復雜的多。

  去年,尋找一個阿爾茲海默症阿姨的事情讓萬偉剛記憶猶新。這位80多歲的老人剛剛從兒子家到了女兒家,然而女兒出去買個早餐的功夫,老人就走出家門不見了。在家屬自行尋找一天無果后,當天晚上找到了浙江東陽紅十字救援隊。

  “我們順著監控去查,一直跟著老人走進了山裡,然后她的身影消失在了監控鏡頭裡。”萬偉剛說。

  那是一次兩夜一天的尋找,直到第三天的下午,救援隊志願者才在一個懸崖邊上找到了被雨淋了正在呻吟的老人,那時,她已經在山裡長途跋涉了數十個小時,腳都腫了。

  當志願者連滾帶爬把老人從懸崖上救下來,老人的女兒跪在了志願者面前。

  “感覺我們做的事是有價值的。”盡管尋找老人的過程並不容易,但萬偉剛卻常常會被自己做的事感動。

  然而在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這個有愛的工作卻並不被關注。

  “不好出成績啊。”萬偉剛坦言,太多的人不願意承認家裡有一個阿爾茲海默症老人,當他們的老人走失被找回后,他們會要求救援隊撤掉所有的尋找信息,就像這樣的事件從來沒有發生過。

  這讓萬偉剛感覺很不好,不是因為自己的辛苦不被承認,而是這樣的現狀不利於他們志願服務的開展,“信息公開才能有針對性地開展服務。”

  盡管這樣,萬偉剛和伙伴們還是一直堅持著,把定位器發給更多的老人,也把自己的項目告訴給更多人。去年一年他們已經發放了七、八百台定位器,至今為止已經找回100多名走失人員。

  “枯燥”的宣講贏得“市場”

  主題宣講25余場,足跡遍及全國各地,累計服務受眾10.5萬余人……這是來自遼寧石油化工大學的“中國故事”講述行動志願服務項目的“戰果”。

  在很多人看來,這是個“枯燥無味”的項目,那些高大上的理論政策宣講會讓不少人皺起眉頭,望而卻步。

  作為項目的發起人,遼寧石油化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團委副書記賈學龍曾經講述自己作為西部計劃志願者的故事,那些在西藏做志願者的點滴曾感動過很多人。他知道,宣講政策理論要做到講故事那樣,太難了。

  2104年最開始做這個項目的時候,他們艱難地去學習資料,琢磨如何轉換成生動的語言,請教學校老師去做詮釋。

  當然,一開始的宣講也並不像他講自己故事時那樣受歡迎。

  他還記得有一次進社區的經歷。

  當宣講團的志願者精心地准備,信心滿滿地出現在社區裡做宣講的時候,底下的聽眾卻隻有四、五個人,那一刻,賈學龍覺得尷尬極了。

  在賈學龍的概念裡,這樣的宣講不能生硬地把要講的內容直接搬出來,而是要轉化成普通百姓能聽懂、感興趣的故事。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十九大精神、雷鋒精神、志願者故事……這些正能量的內容都是他們宣講的主題,在他看來,這些內容應該被更大范圍地去傳播,讓更多人了解自己的祖國。

  為了把這些內容變成他們要向老百姓宣講的腳本,賈學龍和志願者們煞費苦心。

  “比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們會和中國的傳統文化故事相結合,講富強,用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講公正,就用包拯大義滅親的故事等等,一定要讓老百姓喜歡。”他說。

  不斷的摸索讓志願者們的講述越來越受歡迎,佔領的“市場”也越來越多,他們走進學校,走進社區,走進企業,甚至成為黨校教授黨課的一支力量。

  “今年省委黨校為基層干部開設培訓班,專門讓我們的志願者過去給這些干部們講述雷鋒故事,作為他們的特殊黨課。”對於這些主動找上門的工作,賈學龍覺得特別驕傲。

  而他們的宣講也在感染著越來越多的人,通過他們,那些理論、政策、志願者故事走進更多人的心裡。

  對於他們學校的學生,宣講團常常會講優秀教師路永潔的故事,這個為了學生嘔心瀝血最后倒在崗位上的年輕老師在志願者的講述下,更多的人開始了解她的事跡,被她感動,向她學習。

  賈學龍還記得2015年那次為學校新生講述路老師的經歷。台上,志願者在深情地講述,台下,很多學生已經熱淚盈眶。“對於學生,這比任何的思想教育課都管用,我相信,他們已經汲取到一股正能量。”

  如今的宣講團更加規范,會定期給志願者做培訓,每周邀請學校專家教授做團隊輔導。經過幾年的發展,他們的事情被更多人知道,帶動了更多人去做這樣的工作,很多學校慕名前來取經。他們的足跡也延伸到更多的地方,美國、俄羅斯、柬埔寨和哈斯克斯坦也都成為他們的“戰場”。

  “希望有更多的志願者加入進來,中國故事走進更多國家,讓國外的人更了解中國。”賈學龍說。

  在質疑聲中成長

  從做“免費早餐”的第一天起,劉富鵬的耳朵裡就從來沒斷過聽到質疑的聲音。

  這是一個為環衛工人提供免費早餐的志願服務項目,在河南新鄉,這幾乎已經是一個人盡皆知的品牌。四個城區6個免費早餐站點,堅持4年多,能夠走到這一步,劉富鵬和團隊志願者們走的不容易。

  最初這個有著公務員工作的年輕人想要為環衛工人做點事,是因為一些照片,在攝影師的鏡頭裡,有環衛工人蹲在地上吃著手裡的飯:饅頭咸菜。

  這樣的鏡頭觸動了劉富鵬。在隨后的調研了解中,他知道環衛工人因為收入不高、上班時間又比較早,很多人都不會正兒八經地吃早飯,常常是饅頭開水就對付了。

  “免費早餐”的概念就這樣在劉富鵬的腦子裡誕生了。最初的志願者是他和他拉來的大學校友,十幾個人募集了一些資金,拉個橫幅,這項目就算啟動了。

  “切,這肯定是在作秀呢,干不了啥事。”一個路人毫不客氣地丟過來一句話。

  劉富鵬沒作聲,他想要用實際行動去証明自己是真的想要為環衛工人做點事情。他對接了政府的早餐工程企業,每份早餐含一葷一素兩個包子、一個雞蛋和一份稀飯。就這樣,第一個免費早餐的站點成立了。

  資金是他很難跨越的坎兒。當時一份早餐的成本是4元,靠在外面籌集資金維持。曾經,項目面臨過兩次資金鏈斷掉的難關,最困難的時候,他欠早餐企業兩個月的資金交不上,最后把自己的工資都拿來了。

  但是看到那麼多環衛工人以及為這個項目付出的志願者,他咬牙堅持著。

  他記得那次資金斷掉,他面臨要關停幾個已經鋪設開的站點,一個溫暖的故事打動了他。一個小學生志願者的媽媽偷偷告訴劉富鵬,她的兒子把自己所有的壓歲錢都拿出來,自己悄悄去商場買了很多玩具,然后拿到公園去賣,他跟媽媽說,要賣夠365元,來幫助“免費早餐”渡過難關。

  這讓劉富鵬觸動不已,原來“免費早餐”可以影響到那麼多人,那麼多人想要為這份志願服務事業出點力。他決定,不管多難,他都要堅持下去。

  好在,難題只是暫時的,因為這個品牌的影響力,很多人開始知道他所做的事情,一些企業也開始為這個項目提供資金,組織和項目也向規范化方向運作,設立了免費早餐慈善基金,對於志願者也實行制度化管理。

  現在,劉富鵬和志願者團隊不光為環衛工人提供免費早餐,還嘗試去為他們做點別的事情,“品牌做出來了,有了更多的資源,就可以給他們提供更多的服務,我們會對接資源,為他們提供免費理發、免費體檢等服務,還策劃了一場帶著環衛工人去旅行的活動。”

  而他們的項目也帶動了更多人,尤其在參加了第二屆志交會大賽后,“免費早餐”的品牌被很多人熟知,他們的經驗也被廣為傳播,全省如愛心粥屋等同類項目如雨后春筍般陸續在各地市啟動。

(責編:賀迎春、董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