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公益

揚州:建起區域醫療中心 三甲醫院對口幫扶

姚雪青
2018年06月28日08:1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鎮上看名醫 便利又便宜(民生調查)

農村居民傾向於選擇城裡大醫院,大都因為鄉鎮醫院醫療技術和硬件不足。江蘇揚州在縣級醫院與鄉鎮衛生院之間,集中力量建起18家農村區域性醫療衛生中心,配齊醫療設備,提升硬件設施,並由市裡三甲醫院安排專家定期駐點。區域醫衛中心的逐漸發展,打通了雙向轉診的通道,下轉小病慢病患者,既方便了老鄉看病,又緩解了大醫院的壓力。

很多家住農村的居民擔心,到鄉鎮衛生院看病,醫療技術和硬件不足﹔而到縣級醫院看病,路遠不便還要排隊,去市區大醫院就更是如此了。但對所有鄉鎮衛生院“撒胡椒粉”式的幫扶建設,既沒有這麼多錢,也沒有這麼多人。

為了緩解這一現狀,江蘇揚州集中力量建立18家農村區域性醫療衛生中心,將其作為強基層、推進分級診療的重要抓手,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獲得優質高效的醫療服務。

資源下沉 該到哪層

這天上午,儀征市大儀區域性醫療衛生中心就診者不斷。他們幾乎都是居住在附近鄉鎮的居民,有的是沖著蘇北人民醫院醫聯體駐點專家的名氣來的,有的看中了這裡寬敞整潔的就醫環境,還有的對一應俱全的各項診療設備感到放心。

“以前給孩子看病就跟打仗似的。到蘇北人民醫院、儀征人民醫院坐公交都要一個小時以上,排隊挂號候診又要等一兩個小時。但之前的鄉鎮衛生院條件設施都比較差,又沒有專門的兒科醫生,扎堆大醫院也是別無選擇。”一位候診患兒的家長告訴記者。

一位做完膽囊結石手術的患者介紹,現在看病便利又便宜:自己家就住在3公裡外的村上,家人來回照料很方便﹔而醫保報銷仍是按照鄉鎮一級80%以上的比例,手術自費部分僅花了1000多元,如果去市區大醫院自費至少六七千元。

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基層,能有效解決看病難和貴,但應該沉到哪一層呢?

揚州市衛計委主任黃為民介紹,2015年5月,該市出台政策,突破行政區劃限制,在交通區位優勢明顯、醫療服務輻射能力強、群眾看病就醫需求較集中的地區,整合資源要素,布點建設18個區域性醫療衛生中心,作為服務、人員、資金、管理重心下沉的載體,解決農村群眾的看病就醫問題。每家中心覆蓋2—3個鄉鎮,服務10萬—20萬人口,在發展全科建設的同時逐步形成特色科室,在縣域范圍內實現“錯位發展”。

按照分級診療的功能定位,在原有縣、鄉、村三級基層醫療衛生網絡基礎上,明確農村區域性醫療衛生中心功能介於縣級醫院與一般鄉鎮衛生院之間,全部按照二級醫院標准建設,承擔農村常見病、多發病的門急診、住院服務和康復治療服務,滿足不低於50%的農村居民住院服務需求。其它鄉鎮衛生院重點向提供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康復醫養融合服務等方向轉型發展。

在財政投入上,揚州實行以縣(市、區)為主的分級投入政策,其中市級財政直接對每個建成的區域性醫療衛生中心實行以獎代補,對新(遷)建的補助2000萬元,改擴建的補助1000萬元,市財政總投入達3.2億元,全市各級財政累計投入約11.33億元。

基層人才 怎樣留住

硬件環境提升了、醫療設備配齊了,原本簡陋狹小的鄉鎮醫療機構改頭換面了。那麼,基層群眾翹首以盼的醫療人才,特別是領頭雁從哪裡來?

按規劃,這18家區域性醫療衛生中心全部納入以蘇北人民醫院、揚大附屬醫院這兩家全市最大三甲綜合醫院為龍頭的醫聯體。

“今年我們與蘇北人民醫院建立緊密型骨科聯合病區,讓人才下得來、有事做。”廣陵區湯汪區域性醫衛中心主任陳迎鳳介紹,對方骨科安排一名主任醫師擔任病區主任,牽頭負責聯合病區發展規劃、工作計劃的制定﹔定期安排醫療專家、護理骨干、康復師負責制定病人早期康復計劃,開展教學查房、業務指導,協助引進新技術新項目,安排上下轉診等。這些駐點醫生,技術崗6個月、管理崗1個月,持續不斷線。

為了給基層留下一支撤不走的人才隊伍,揚州通過在基層實施傾斜化的招聘政策,來吸引衛生人才服務基層:對研究生參加縣及縣以下醫療衛生機構招錄的,可直接考核錄用﹔對本科生參加縣以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招錄的,可按照1︰1招錄比例開考﹔部分縣(市、區)對基層單位臨床、影像、麻醉等緊缺專業新招錄的大專生、本科生分別一次性補助6萬元、12萬元。

此外,該市探索縣、鄉、村醫療衛生人員編制共享機制,實行“縣管鄉用、鄉管村用”,將鄉鎮衛生院人員編制集中到當地衛生主管部門管理,對符合條件的村衛生機構人員逐步納入鄉鎮衛生院事業編制管理,招聘基層醫務人員編制不固定到單位,由衛生主管部門根據人員需求情況和年度考核結果調整崗位。對於因編制有限、或因招聘考試成績不理想不能在基層醫療機構入編的人員,先實行備案制管理,除養老保險外,其他待遇與編制內人員一樣,實行同工同酬。

18個中心啟動建設以來,新招錄人員已達340名,累計定向培養大專本科層次274人次,遴選出省、市級骨干醫生120名。

長期幫扶 如何持續

在三鎮合一后異地重建的揚州高郵市送橋區域性醫療衛生中心,外科副主任醫師陳國珠正在查房。剛做完胃部腫瘤切除手術5天的趙大爺,恢復情況較好。

“來駐點的醫生,真有兩下子,手術中更加注重精細化和規范化,讓我們受益匪淺。”陳國珠介紹,趙大爺的手術,就是在派駐專家的指導下共同完成的,術后還就用藥方面進行了把關。

對於區域醫衛中心和鄉鎮居民來說,三甲醫院的幫扶至關重要。而對於這些三甲醫院及其骨干醫院來說,下沉的積極性在哪裡?這一模式怎樣才更有可持續性?

“助推了醫院轉型發展。”蘇北人民醫院副院長潘雲龍認為,區域醫衛中心逐漸發展起來后,打通了雙向轉診的通道,下轉了小病慢病患者,緩解了大醫院人滿為患的壓力﹔而大醫院則可以集中注意力攻關大病重病、研究復雜難題、專注於三四級以上手術。在以提高醫療服務質效、破除以藥養醫為導向的醫療價格改革中,三四級手術率的提升,也帶來了收益的平穩增加。

更多激勵機制正在醞釀。目前正在部分區域醫衛中心試點的聯合病區,實現盈收后的增量部分將按比例進行再分配,下一步還將進行更加緊密型的醫聯體探索,人財物都交由“龍頭”醫院統一管理,在強基層的同時也提高大醫院開展幫扶工作的積極性。

蘇北人民醫院ICU主治醫師許曉蘭,申請到送橋區域性醫衛中心駐點已經有半年。這份經歷不僅與申報高級職稱挂鉤,而且還有每個工作日400元的補貼,以及交通、伙食補助等,每月可額外獲得對口幫扶補助1萬元左右。“中心條件比過去鄉鎮院好得多,提供住宿,周末還有班車接送到市區。”她告訴記者,由於要接觸大內科更全面的工作,還要帶隊伍和組織培訓、走村入戶咨詢送診,對綜合能力提高是個鍛煉,也很有成就感。

激發出積極性,改革才有持續性。今年1—5月,18家中心業務總收入為19414萬元、住院23167人次、手術4194人次,比2015年同期上升42.63%、59.08%、21.04%。目前,揚州市居民的縣內就診率已超過90%,基層首診成為現實。

《 人民日報 》( 2018年06月28日 13 版)

(責編:施麟、董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