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公益

武漢百支大學生服務隊進社區園區

2018年09月20日07:19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武漢百支大學生服務隊進社區園區

  走進街道辦事處之前,武漢大學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大二學生譚福英一度認為“這就是個蓋章辦証明的地方”。但暑假裡挂職“學生網格員”的經歷讓她對這裡有了全新的認識。

  “參與化解社區矛盾糾紛、更換路燈、共享單車擺放、垃圾分類、宣傳文明禁煙、給孤寡老人送餐……”小姑娘掰起手指,歷數自己的工作,無限感慨。

  今年3月以來,武漢市“新青年下鄉”行動在以往走進農村的基礎上,推動建立百支面向城市基層的大學生服務隊,和譚福英一樣,4500多名青年學子帶著課題項目奔赴武漢市的大街小巷,開展活動2186場,開啟了一段行走在城市基層的實踐旅程。

  “闖了‘四關’,收獲滿滿。”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質工程專業的馬睿回顧剛剛過去的這個暑假表示,“‘天氣關’——每天要頂著烈日在三十七八度的酷暑中奔波﹔‘語言關’——來自大連的我基本聽不懂武漢話﹔‘工作關’——醫保、社保等概念從零學起到諳熟辦事流程﹔‘意識關’——主動去找居民和商鋪,從不理解到獲得無數點贊。”

  衛生巡查過程中,馬睿發現,一對老夫妻將自家裝修的大量建筑垃圾堆在了社區公共場所,居民反映強烈。

  “兒子在外工作,就兩位老人在家,公共衛生意識不太強,很不配合。”為此,馬睿和同學一周內3次登門,多方勸說,還主動幫忙聯系清理公司,老人終於鬆了口。

  武漢大學大二學生陳子旋觸碰到的“震感”更強烈些。

  今年7月,他實踐的社區因電費收繳帶來限電問題,導致部分居民不滿,直接用小黃車堵住了小區的出路。

  陳子旋趕到現場時,一片混亂,“當下真不知道怎麼應對”。社區書記、街道司法事務所、派出所民警一起,很快讓喧鬧的人群安靜下來,各方代表坐下來心平氣和談問題,最終協商出各方能接受的解決方案。

  學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的他第一次懂得,書本上的理論必須與實踐結合,直面現實解決問題是最好的課堂。

  在實踐過程中,大學生帶著對基層治理的思考,將觀察和創新融入工作。

  “公共法律服務機制創新”“紅色物業參與基層社會治理”“城鄉接合部老舊社區拆遷調查分析”“創新社區綜合服務管理體系調研報告”……翻看參加行動的大學生總結,一批調查報告背后思想碰撞的火花時時閃現。

  進街道進社區之外,團武漢市委還創新開發出專題項目——讓大學生深入創業創新園區、城市樓宇等地,在企業走訪中服務青年群體集中地,了解青年訴求,感受武漢推動“百萬大學生留漢”的行動效率與溫度。

  江漢區有100多棟商務樓宇,聚集了大量的青年群體。

  1個月來,跟著網格員,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17級學生呂鵬和3名同學一起跑遍江漢區萬鬆街武廣商圈200多家公司,開展樓宇黨建問卷調查。

  這段挂職經歷,讓呂鵬注意到,發展成熟的企業裡黨員多,傾向於公司成立黨支部,更有利於開展黨務工作。而小微企業則更願意通過樓宇黨建,與其他企業一起開展黨員活動。

  這個來自安徽黃山的年輕人計劃先讀研究生,然后報考選調生,為基層治理貢獻力量。

  八一建軍節前夕,一台主題為“軍民一家親 共譜魚水情”的文藝演出在江漢區北湖街橫堤社區精彩上演,台上台下歌聲掌聲笑聲絡繹不絕。8月底前,此類大學生文化藝術服務團推動的文化下鄉活動在全市開展近40場。

  武漢大學、湖北大學等組建服務隊來到武漢市150個市級青少年空間,參與武漢市政府年度實事——青少年社區暑期托管,開展為期7周的托管服務。

  “愛思考,肯吃苦,為基層工作貢獻了新思路。”在江岸區工作了15年的西馬街道江漢北路社區書記施敏,第一次接觸來鍛煉的95后大學生,就喜歡上了這群孩子們。

  社區要在兩天內做出一份黨課課件。同學們熬了通宵,不僅在規定時間內,制作出20頁高質量的PPT,還創新黨課形式,“直播觀看人數竟然達到3.6萬人”。

  武漢“新青年下鄉”活動領導小組副組長、團武漢市委負責人表示,活動讓大學生在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探索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經驗、新模式。

  (雷宇  梁爽 胡林)

(責編:施麟、賀迎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