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公益

10萬學子志願行 基層冷暖百姓情

2018年09月21日07:38 | 來源:北京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10萬學子志願行 基層冷暖百姓情

  首都醫科大學學生正在向村民宣傳醫療健康知識

  今年七八月份,首都80余所高校的10萬余名青年學生圍繞思想政治教育、城鄉區域發展、志願公益服務、科技創新創業、生態環境保護、先進文化傳播等內容,從北京出發,去往全國各地,開展暑期實踐活動。這項名為“青年服務國家”的活動已經進行了三年。2016年,北京團市委、北京市學生聯合會在中直機關團工委等部門和有關企事業單位的支持下,聯合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員會等有關單位,首次組織開展了“青年服務國家”首都大中專學生暑期社會實踐主題教育活動。

  實踐“選題”來自最鮮活的社會熱點

  和以往的一些實踐活動不同,“青年服務國家”有自己的主題和10個分專題。“這不是拍腦瓜就想出來的,我們做了大量功課。”團市委大學部部長張秀峰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在確定專題時,團市委聯合相關高校做了大量的功課,首先認真研究了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和北京市政府重點工作分工的有關精神,結合了大學生社會實踐可以結合的切入點,把當前形勢下值得青年學生關注的時代熱點都囊括進來。團市委確定各分專題后,下發到各高校團委,由各高校團委根據不同的實踐方向組織學生報名。

  “我們的主題和專題不是一成不變的”,今年,團市委緊密結合黨的十九大勝利閉幕、2019年北京世園會召開等契機,將“學習踐行十九大 青春奮進新時代”定為今年的主題,並在往年“十大專題”的基礎上,調整增設了“十九大精神學習宣講”、“鄉村振興青年作為”、 “綠色北京世園助力”等專題行動。張秀峰介紹說,“青年服務國家”不是將以往的實踐活動“新瓶裝舊酒”,而是有設計有計劃地組織活動,讓大學生有更多使命感和獲得感。

  實踐活動“眾籌眾創”引入項目

  方向定了,活動如何開展?團市委又有了“新招”,他們引入時下創新創業領域中方興未艾的“眾籌眾創”的互聯網思維,創造性地構建“雙眾籌雙眾創”組織模式,借助高校和社會力量共同完成實踐活動。

  首先,面向高校師生眾籌實踐項目。在推動這項工作時,團市委、市學聯注重調動青年教師的積極性,吸引了一大批青年教師積極參與。僅北京科技大學,全校就有100余名青年教師結合研究課題指導學生團隊開展實踐。同時,團市委、市學聯通過北京青年基金會設立專項基金,面向社會企業眾籌實踐經費專款專用,重點支持十大專題行動的百強團隊及優秀實踐團隊實踐成果轉化。此外,各高校對學生實踐活動都給予了配套支持,學生實踐團還通過網絡眾籌的方式積極向社會各界爭取支持。

  推出“微足跡”等平台記錄實踐過程

  “時間:7月28日,坐標:吉林省白山市,感想:從撫鬆縣醫院到各個區醫院,坐診的節奏與平日在三甲醫院大相徑庭,然而病人對大夫的尊重卻是我學醫以來從未體驗過的好。”首都醫科大學博士生張爍在此次實踐坐標最北的吉林留下了自己的足跡。

  8月5日,在坐標最南的海南省文昌市龍樓鎮航天小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生蔣詩意這樣寫道:“水火箭騰空而起,刺入了蔚藍的天空。這一刻,我看到那些孩子們的眼神都綻放出了迷人的光。‘哥哥,我也想到北航學造飛機火箭!’雖然我知道幾天后就要跟他們說再見了。可是,這一分鐘,我覺得好暖。”這些內容,都能在“青年服務國家”社會實踐的“微足跡”平台上看到。

  同時,為了符合當代青年大學生的愛好和行為習慣,團市委、市學聯在今年也開發了一系列個性定制產品,如微直播、微足跡、微話題等多個線上分享平台。通過這些平台,每支實踐團隊做到了隨時隨地將實踐中的新鮮事件和生動畫面進行全網直播,第一時間滿足了學校和社會對大學生暑期實踐的關注和期待。同時,運用青年流行的玩法開展有意思的思想引導,有效提升了社會實踐的吸引力。文/本報記者 劉婧

  供圖/團市委

  故事

  智慧測繪助力冬奧小鎮建設

  今年暑假,北京建筑大學測繪學院大學生實踐團赴延慶區張山營鎮后黑龍廟村開展了實踐活動。他們用手中的全站儀、無人機等工具為黑龍廟村繪制出專業精准的全村域地形圖,這為后期的“冬奧小鎮”的建設提供了重要依據。

  據團隊成員李淑陽介紹,團隊分別採用全站儀對住宅區進行了精確到戶的測量,利用GPS定位對農田、林地、荒地等進行了測量,並利用無人機對村域地形進行空對地測量。隊員們每天早出晚歸,足跡遍布后黑龍廟村的各個角落,村民們經常會看見一個個扛著沉重設備認真測量的身影。隊員們白天測量,晚上處理數據,加班加點繪制村域圖。經過共計15天的戶外作業,海量的數據採集工作全部完成,團隊精心分析處理數據,並和實景照相素材一一核定,繪制出京郊農村首張高精度、全覆蓋的地形圖。工程未動,測繪先行。村域的測繪歷來都是薄弱之處,北建大的學子們恰恰迎難而上。

  實踐團隊的工作質量得到了指導老師的肯定,村域測繪工作也得到了延慶測繪院的支持。延慶測繪院派出骨干(系測繪學院校友)到村進行了為期一天的測繪控制點布點工作,將村域測繪正式納入全區整體規劃。

  此外,實踐團的成員們還利用無人機、全景相機等設備為村子裡幾處已經建好的高端民宿做了全景掃描和三維數據建模。並進一步加工處理,制作出三維全景導覽圖,通過互聯網更全面地展示出基於村域地圖的高端民宿全貌,為旅游產業提供智力資源。“日跑測量,夜趕繪圖,仿佛已經習慣了這樣的工作節奏。”北建大測繪學院李若鵬告訴北青報記者,這次能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服務村民,服務冬奧會,感到非常自豪。

  現今,這份地形圖已挂在村委會會議室裡,據村書記介紹,中國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已在該村域地形圖基礎上開始進行村庄相應的規劃和建設,該規劃設計方案已通過延慶區相關部門審核並將於今年動工開建。文/本報記者 劉婧

  “互聯網+農業”讓百香果走出深山

  “大量的百香果被丟棄在路邊,被人踢來踢去或者自然腐爛。”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生趙海霞回憶說,這個暑假她和她的實踐小隊來到了廣西桂林的文家村,這是她踏入村庄的第一個印象。

  據趙海霞了解,文家村是個山水之鄉,這裡光照充足,適合百香果生長,但由於缺乏信息平台,當地的優質百香果難以被外界了解,農戶隻能以壓低價格的方式賣給批發商。久而久之人們失去了信心,任百香果在山間腐爛,大片百香果樹在山間荒廢。

  這些年,由於對當地產業的失望,外出務工人員不斷增多,村子裡多為老人和孩子,也沒有“互聯網”的概念。在桂林市文家村,實踐團隊深入到當地百香果加工廠,去探訪當地特色農產品百香果的銷售現狀。廠長董大爺介紹說,即使是百香果加工廠,採摘后的百香果也大多賣給批發商,沒有利潤空間,也想嘗試開個網店,但不會運營。這一點被貿大的學子們看在眼裡,記在心上,他們留下了董大爺的聯系方式,回到學校后,創建了水果銷售小程序“吾小鮮”,首先在貿大嘗試售賣鮮果,給當地農戶一個平台。平時的二級果以3毛的價格賣給批發商,經過包裝設計后,禮盒裝卻可以賣到5元一斤,這讓果農們樂得合不攏嘴。到目前為止,小程序問世兩周,已售鮮果450公斤,銷售額逾7000元,直接為當地農戶帶來淨收入逾千元。

  “我認為,實踐的意義就是真正能給當地百姓做點事。”趙海霞說,接下來,他們小隊還要繼續擴大市場,把百香果賣到更多大學。(劉婧)

(責編:施麟、賀迎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