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公益

中國兵器內蒙古北重集團車工鄭貴有——

願為“薪火”敢做“梁”

本報記者  易舒冉
2018年10月19日08:3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他特別好學,工具箱裡除了工具,還藏了半箱書。”

“他技術可牛了,一般人搞不定的零件,他能搞定。”

“他點子多,我們遇到難題了,都喜歡找他幫忙。”

……

工友們口中的“他”,就是內蒙古北重集團的車工鄭貴有(見上圖,資料照片)。47歲的鄭貴有各種“光環”加身:全國勞動模范、全國技術能手、中國兵器首席技師﹔工作26年,解決130余項軍民品加工技術難題。

從普通工人到首席技師,工友們問他訣竅。“其實就是一個字‘干’。”鄭貴有說,“我進廠第一天就給自己立下規矩,無論大活小活都要搶著干,而且要想盡辦法干到最好。”

別人不願意干的活,他干﹔別人不敢干的活,他也干

1992年,鄭貴有從技工學校畢業,進入內蒙古北方重工業集團,成為一名普通的車工。

車間裡流傳一句話:“鉗工怕打眼兒,車工怕車杆兒。”細長杆由於剛性差,在車床加工的過程中容易發生彎曲變形,稍不留神,產品就會報廢。工人們每次接到細長杆的加工單,往往推三阻四,費時費力的活沒人願意干。

每當這個時候,鄭貴有就站了出來。他耐著性子,嚴格按照工藝流程操作,邊干邊思考。調整裝夾力度、採用反向走刀……鄭貴有通過一個個創新的點子,啃下了細長杆這塊“硬骨頭”。2014年,鄭貴有的“細長杆零件在普通車床上的加工方法”獲國家發明專利。

“他干起活來就像‘拼命三郎’,別人不願意干的活,他干﹔別人不敢干的活,他也干。”北重集團工會副主席李琦說。

2012年底,集團要維修一個高3.4米、重23噸的油缸,按照慣例,可以委托給專業廠家進行維修,但至少要花費50萬元。鄭貴有想,如果留在廠裡修,這筆錢不就省了?

然而,沒有維修經驗又拿不到外廠的工藝流程,誰來修?怎麼修?一時間,廠裡的老師傅們都打了退堂鼓。

鄭貴有一咬牙答應了。經過兩個多月的奮戰,鄭貴有和他的工友們終於把油缸雕琢成圖紙上的形狀。“攻克技術難題需要工友們團結合作,更需要有人敢站出來,帶領大家一起干。” 鄭貴有說。

“無論時代如何發展,生產技術如何革新,作為產業工人,肯干、實干永遠是排在第一位的。”鄭貴有說。

邊學邊干,邊干邊琢磨,手裡的活才能更精細

如何才能把手裡的活干得更好些,是鄭貴有常常思考的問題。“技術工人不能一味地埋頭苦干。邊學邊干,邊干邊琢磨,手裡的活才能更精細。”鄭貴有說。

車床加工和其它的機械加工工序相比,最大的特點就是耗時長,尤其是操作大型車床時,工人調整好走刀參數后,需要耐心地等待機器完成加工。在長時間的走刀過程中,鄭貴有往往捧著書在讀。

《金屬材料與熱處理》《金屬切削實用刀具技術》《機械制造難加工技術》……鄭貴有在空間不大的工具箱內塞了半箱書,書的封面、內頁上已蹭滿了黑色的機油。“車工的工作節奏十分緊張,沒有整塊的時間坐下來學習,我隻好逮到空當就翻兩頁書。”鄭貴有說:“書上的知識更系統,學好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

車工領域有一句行話:“3分手藝,7分刀具”,選對車刀才能保証加工精度。指甲殼大小的車刀上隻標有字母和數字組成的型號,怎麼選?“先把刀片的理論知識‘爛’在肚子裡再去選刀片,遠快於憑著經驗反復試用,選出來的刀片往往也是最合適的。”鄭貴有笑著說,“現在,高精技工也需要儲備大量的科學知識。”

2011年,數控車床進入北重集團。操作數控車床的車工必須學會在電腦控制器上編寫加工程序,用了近20年普通車床的鄭貴有已經到了不惑之年,“老師傅”遇到了新問題。

“沒問題!邊學邊干唄!”鄭貴有說。看不懂英文說明書,他就去借詞典﹔理解不了計算機知識,他就去請教周圍的年輕技工,不到一個月,鄭貴有便摸索出了數控立車的使用訣竅。

通過技術講座、技能演示將技術知識傳授給工友們

自己學到了新知識,練好了新技術,鄭貴有還想帶動工友們一起學,一起干。結果,使一個人的技術變成了整個廠的技術。

近些年,鄭貴有國家技能大師工作室“開門迎客”,他通過技術講座、技能演示、經驗交流、現場指導等方式,將自己的技術知識和操作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工友們,全廠近千名技工從中受益。

近些年不少年輕人受不了一線的苦而轉崗,鄭貴有常常惋惜,“應該創造更好的環境,讓他們盡情地創新創造。”

10月的西北秋風已涼,但廠區裡成排的白楊樹依舊挺拔向上。鄭貴有希望更多的年輕工友們可以像窗外的白楊樹一樣,既能當“薪火”,也能做“屋梁”,在車間一線挺立著,為大國制造盡一份力。

《 人民日報 》( 2018年10月19日 06 版)

(責編:余璐、賀迎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