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公益

揚州大學學生會打造同學身邊的“服務君”

2018年11月09日08:27 | 來源:中青在線
小字號

  古銅色的輕工業裝修風格,鳥籠式的個性化就餐環境,全國各地的特色美食……新學期開學已經兩個多月了,揚州大學瘦西湖校區食堂仍然熱度不減。

  看到同學們興奮地在自媒體上晒照、約飯,校學生會的鐘瑩同學特別欣慰。今年6月,他和同伴把校區學生的意見集納起來提交給學校,沒想到僅僅過了一個暑假,“別人家的食堂”就走進了自己的生活。

  學聯學生會組織改革啟動后,揚州大學扎實推進學生會組織創新,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細微處著力,不斷完善服務職能,“精耕細作”做好服務文章,在服務學校人才培養中心工作與同學成長發展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

  做好橋梁紐帶,聽取同學心聲

  近年來,揚大學生考研的比例不斷上升,但不少同學反映自習場所不夠。校學生會及時組織調研,把意見反饋給學校。學校后勤部門迅速行動起來,利用校區功能調整的契機,在每幢宿舍樓設立了一個自習教室,24小時開放,同時在樓裡配備“生活島”,提供熱水供應、衣被清洗、吹風機等服務,極大地方便了同學們的學習生活。

  “作為橋梁和紐帶,我們不斷地完善基礎服務職能,不能辜負大家對我們的期望。”揚州大學研究生會葉蘊靈同學說。

  除兩年一次的學、研代會外,每年學生會、研究生會都定期召開全體大會、校院聯席會、聽証會等,加強聯絡溝通、走訪調研,廣泛收集、聽取同學的心聲。他們創設了“菁菁能量站”、舉辦提案大賽,加強與保衛處、后勤保障處、伙食管理委員會和學生公寓自我管理委員會的合作交流,協調解決廣大同學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困難。

  細微之處見真心。學生會還開展“青年熱點問題調查”活動,完善日常服務調研機制,廣泛聽取廣大同學對學校教學、管理、后勤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年均累計向職能部門反饋信息60次,協調解決問題80余起,開展大型調研10余次,發放調研問卷5000份。細致務實的作風和實實在在的變化,贏得了同學們的一致好評。

  求助就找“揚大服務君”

  10月的一天,文匯路校區的小林同學在食堂吃午飯時,不小心把飯卡丟了,當時正值午餐高峰,人來人往,讓她對找到飯卡幾乎不抱希望。可沒想到的是,不一會兒,手機QQ空間的好友都在@她,讓她去“食堂共建平台”取飯卡。“真沒想到學校還有這樣一個‘黑應用’,我去拿飯卡的時候,還發現小伙伴們其他遺失的物件。”她說。

  這個尋物招領平台,正是學校學生會針對同學需求推出的。他們還注冊了“揚大服務君”QQ公眾號,定期將“食堂共建平台”收集的物品整合推送,方便同學們認領。

  現在,學生如果不小心丟了東西,首先想到的就是向“揚大服務君”求助﹔而撿到失物的同學,也都習慣到這個平台上登記發布招領信息。

  近年來,該校學生會積極推進“網上學生會”建設,先后開設了校學生會、研究生會官方微信、微博,打造“揚大服務君”“YZU|權益達”“YZU|安全服務部”等平台,為同學們開展答疑解惑、信息傳遞和投訴咨詢等服務。截至今年10月底,已處理維權事件506起,發布尋物啟事1727起,全校范圍發布失物招領數量1531件。同學們反映較多的一卡通轉賬、自助吹風機和宿舍水質等重點問題都得到了及時妥善的解決。

  目前,學生會官方微信公眾平台正在設置維權服務菜單,整合服務信息、渠道,既方便學生,也鼓勵學生自主解決權益問題,達到“一站式”服務的效果。

  優化內部管理,擦亮外部形象

  不久前,《超級演說家》節目嘉賓登上揚州大學“菁揚有約”信仰公開課講台,1500余名熱情高漲的學生把大禮堂塞得滿滿當當。

  這些年,“菁揚有約”先后邀請過多名杰出校友和青年導師來校開講,學生們除了能從他們的奮斗故事中汲取到青春正能量,還能拿到學分。

  在這些活動中,處處都能見到學生會同學的身影,他們帶領全校學生聚集在PU(口袋校園)平台上,聯絡互動,交流溝通。截至目前,該校在PU平台激活的學生數為2.5萬余人,累計參與人次50余萬,發起活動數量8000多次。

  在做好同學“服務君”的同時,該校學生會注重加強自身建設,優化內部管理,擦亮外部形象,不斷優化校級學生骨干競聘上崗機制,適時修訂、完善各類學生干部選拔工作辦法,規范選拔標准,細化任用流程。

  每年6月,在全校遴選一批政治素質高、作風正派、能力突出的骨干隊伍,七、八兩個月將他們編入已有10年品牌效應的“青馬工程”,接受貫穿全年、統分結合的鍛造培養,通過理論學習、實踐鍛煉、工作錘煉和朋輩教育,努力成長為“服務意識強、服務能力優、服務效果好”的優秀學生干部和“信念堅定、素質過硬、敢於擔當、甘於奉獻”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

  學校“微行筑夢”支教團的隊員有相當比例都是校學生會的成員。貴州省平塘縣丹平小學教師楊安信日前長途跋涉2000余公裡,專程趕到揚州大學為這個支教團送來一面錦旗,感謝他們為當地孩子帶去了大山外的精彩世界。

  這個以學生會成員為骨干的支教團曾奔赴貴州大山深處,為當地孩子辦起“馬背上的課堂”,開展科普宣傳,組織素質拓展,累計募集價值70余萬元的公益物資。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李超 通訊員 吳錫平 劉娟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初梓瑞、賀迎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