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公益

湖南小伙龔光輝返鄉創業扶貧

喝了七年洋墨水 帶著鄉親養土雞

本報記者 王雲娜
2019年02月22日08:4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留學7年,回鄉養雞,湖南小伙龔光輝當初的選擇遭受了不少質疑。可他一門心思鑽研技術,引入設備,把父親的“家庭作坊”打造成省級龍頭企業。走對創業路,龔光輝不忘鄉親。2014年起,他主動參與精准扶貧,建立扶貧養殖基地,讓貧困戶共享養雞收益,累計分紅400多萬元。截至目前,他的企業帶動聯結貧困戶1500余戶,發放愛心雞苗100萬羽,每戶平均直接增收2000多元。 核心閱讀

“喝了7年洋墨水,卻跑回農村養雞,你就這麼一丁點出息?”2009年,龔光輝從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財經大學留學歸來,接棒父親的養雞事業,周遭嘲諷質疑不斷。

學過經濟管理,見過不少世面,這個80后“洋碩士”內心篤定。他扎根老家湖南省漣源市楓坪鎮,鑽研養雞技術,引入先進設備,把父親的“家庭作坊”打造成省級龍頭企業,年銷售額6000多萬元。

“我一人富沒什麼了不起,讓這一方都富起來才是真本事!”走對創業路,賺了不少錢,可看到家鄉貧困落后,龔光輝坐不住了。2014年起,他主動參與精准扶貧,建立扶貧養殖基地,讓貧困戶共享養雞收益,累計分紅400多萬元。

轉變養殖模式

攻克技術難關

“利潤不高、風險不小,虧得多掙得少,老本行越來越難做了。”2009年,父親龔雪東的養雞事業進入低谷,向龔光輝倒起了苦水。

父親養雞30多年,是當地名副其實的“老把式”,早些年生意做得不錯,養活了全家老小,還圓了龔光輝和弟弟的大學夢。可為何現在難以為繼?

研究生畢業歸國,往養雞場裡走一遭,龔光輝找到了症結——全靠人工、技術落后、管理粗放。

“必須革新技術,實現自動化、標准化養殖,舍此別無他路。”龔光輝把內心想法說與父親。可龔雪東年屆50,隻有高中文化,哪懂年輕人口中的“新套路”?

龔光輝作出大膽決定:放棄國企高薪職位,回鄉嘗試科技養雞。他說服弟弟從企業辭職,一起“二次創業”,“父親精通市場,弟弟懂獸醫,我又學了7年經濟管理,父子兵齊上陣,可以放手一搏!”

2010年初,三人共同成立了合作社,以“天柱山”命名,龔光輝擔任合作社理事長。

“洋碩士”回“農門”,鄰裡鄉親不理解,有的還說風涼話。龔光輝全然不理會,一心扑在養雞上。他查資料、看文獻,帶著家人四處考察,終於買回心儀的養殖設備,為此花費了130萬元。

轉變養殖模式,效益立竿見影。種雞從竹雞籠搬進“鐵房子”,喂食和清理糞便等環節實現了自動化。龔雪東算了一筆賬:種雞養殖量達到了1萬多隻,是上年的10倍。出售種蛋、雞苗等產品,公司當年的營業額超過1000萬元,利潤達到了200多萬元,比上年翻了幾番,從此逐年增加。

初嘗自動化養殖甜頭,龔光輝“滾雪球”式地繼續擴大養殖規模,2013年,在球樹村建起1000平方米的種雞舍。龔光輝鉚足了勁,每天打地鋪睡在雞舍裡,潛心鑽研,上網查閱大量資料,攻克技術難題。耗時半年,龔光輝成為最懂雞的“雞司令”,成功改良設備,效益又翻了幾番。

致富不忘鄉鄰

投身產業扶貧

冬季,山風凜冽。可走進龔光輝改良過的“星級雞舍”,一股暖意扑面而來。

雞舍的溫度和濕度由電腦控制,體感溫度恆定在22攝氏度。140米長的雞舍,雞籠共有4列,依次排開,井井有條。到了喂食時間,飼料源源不斷地送到飼料槽裡﹔按下收蛋開關,大大小小的雞蛋由傳送帶運往收集處﹔糞污處理及時,空氣中聞不到異味。

“3萬多羽種雞隻需要兩人打理,負責機械設備維護、雞蛋收集裝箱及環境衛生即可。”龔光輝說。

負責機械設備維護的,是楓坪鎮楊梓江村的貧困戶謝鵬。談起如今的工作,這個30歲出頭的小伙子挺感激,“家門口務工,每個月收入有近5000塊錢,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呢!”

不只是謝鵬,天柱山招聘的貧困戶共有10多名,都來自當地農村。“家鄉的山水養育了我,我能創造就業崗位,帶動鄉親們脫貧,就是無上光榮。”龔光輝說。

天柱山的養殖實現了自動化,所需人力十分有限,跟漣源這一省定貧困縣的貧困人口基數相比,仍是杯水車薪。怎麼辦?

龔光輝與漣源市扶貧辦對接,決心開展大規模產業扶貧,通過貧困戶入股分紅、“公司+基地+合作社+貧困戶”等利益聯結模式,輻射帶動更多的鄉親脫貧致富。

產業扶貧要精准,還得靠“四跟四走”:資金跟著貧困戶走,貧困戶跟著能人走,能人跟著項目走,項目跟著市場走。因此,當地貧困戶可以用每人1萬元的免息小額貸款入股天柱山,年底再享受分紅。有條件的村裡成立合作社,組建扶貧養殖基地,統一發放雞苗、飼料和疫苗,再由公司保底回收“成年雞”。

“天柱山可不可靠?會不會留下爛賬讓我們還?”入股前,楓坪鎮三角村的貧困戶有些顧慮,他們組團前來考察,看到現代化、標准化養殖基地,打消了后顧之憂,用1萬元貸款入股公司。

此外,他們還用每人2000元的產業幫扶資金,入股天柱山與村裡合辦的扶貧養殖基地,享受二次分紅。“2014年至今,累計給貧困戶分紅400多萬元。”龔光輝說。

贈送愛心雞苗

傳授養雞技巧

這個春節,三角村貧困戶謝偉冬家雙喜臨門:一來天柱山公司分紅2400元,村裡的扶貧養殖基地分紅1200元﹔二來她賣了近100隻土雞,除去成本,純利潤達到5000元左右。

“雞苗由天柱山公司免費贈送。”謝偉冬喜滋滋地說,“他們不僅送雞苗,還送來先進的養殖技術,我把‘毛毛雞’養到成年的‘跑山雞’,賣出了好價錢。”

40歲的謝偉冬身患殘疾,丈夫身體也不好,兩口子干不了重活。早幾年,謝偉冬得了急病,為治病欠下三四萬塊錢的賬。她不認命,想靠養雞謀生計,可買來幾十隻剛孵出不久的“毛毛雞”,還沒養大就都死了。

“村裡人都說,‘毛毛雞’養不大。直到天柱山公司的技術人員上門指導,我們才發現,雞苗養不活,是因為養雞的‘土方法’是錯的。”謝偉冬說。

2017年,龔光輝決定向入股的貧困戶發放愛心雞苗,每戶發放50隻。公司技術人員上門時,向謝偉冬傳授了許多養雞的訣竅。

“過去我從不關心雞的居住環境,可技術人員反復強調,雞窩要勤打掃、勤消毒,杜絕細菌感染。天冷時,還要在雞窩裡放個取暖器,讓雞住得溫暖舒適,避免感冒生病。”謝偉冬說。

養雞有“賺頭”,謝偉冬更有信心。2018年初,龔光輝向她發放了100隻雞苗。一年下來,“成年雞”養成出欄,養雞收入也翻了一番。

“總算找到脫貧致富的好出路了!” 2018年底,謝偉冬成功摘掉了“窮帽子”。

“公司是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理應更有擔當。”龔光輝說,“希望通過發放雞苗和技術指導,傳播科學的養雞理念,讓養雞成為致富一方的產業。”

截至目前,天柱山公司累計簽訂合同帶動聯結貧困戶1500余戶、4000多人,覆蓋楓坪鎮、古塘鎮等10多個鄉鎮、30個村。發放愛心雞苗100萬羽,每戶平均直接增收2000多元。

 

《 人民日報 》( 2019年02月22日 07 版)

(責編:余璐、賀迎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