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公益

萬物互聯時代 讓志願服務更專業

2019年05月31日08:24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隨著國內志願服務體系的日趨完善,在日常社會治理和重大賽事、會議中,志願者已成為“標配”。截至2018年年底,全國志願服務信息系統注冊志願者超過1.1億人,“人人參加公益”“人人都是志願者”的格局初步形成。

  志願文化在社會日益普及,志願行為受到社會層面越來越高的認可,無疑可喜可賀。不過,在解決了志願服務工作規模和量的問題以后,如何使志願服務精細化開展,讓志願者工作發揮更大的效力,成為擺在志願者群體乃至整個公益慈善界的共同命題。畢竟,不是所有穿上了馬甲的志願者都能充分履行職能,也不是所有的志願活動都能夠達到初衷。

  志願者注冊數量多,真正參與志願服務活動者稀少。這一方面體現在志願者參加志願活動的持續化熱情不足,一些志願者參加活動僅有“三分鐘熱度”。有統計資料顯示,能真正從事過志願服務年超過20小時的志願者僅佔總注冊人員的20%左右。另一方面,志願活動的專業化要求加強,相對而言,現有的志願者隊伍缺乏合理配置,難以做到人盡其用。

  志願活動是無償的、非功利的。但是,無償並不意味著不需要向志願者提供適當的激勵措施,對志願者的管理,也要遵循現代管理規律。

  現代社會治理的一個特點是“讓專業的人辦專業的事”。隻有兼顧無償性和專業性,才能讓志願者活動有序、高效地開展下去。開展志願活動,也不是要干擾社會運轉的既有分工,而是要補充市場和政府治理的欠缺和不足。因此,像傳統意義的“好人好事”,比如幫助清潔工人掃大街等,雖然在精神上依然值得鼓勵,但並不是現代志願服務的發展方向。

  讓專業的志願者人才“人盡其用”,也是志願服務激勵的一種形式。人們參與志願活動,不是追求經濟上的回報,而是追求精神上的滿足。按照廣被引用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自我實現需求是人們最高的需求層次。一個人能夠通過手中技能為社會作更大的貢獻,而不局限於為謀生而工作,這本身就能創造巨大的自我實現感。

  隨著志願服務的覆蓋面越來越廣,志願活動在社會治理過程中的介入性增加,很多志願崗位需要參與者提供專業技能。比如,在陪伴老人、病人以及臨終關懷服務的志願活動中,需要志願者掌握一定的醫學、心理學知識﹔再比如,在搶險救災的志願活動中,需要志願者在具有自我保護能力的前提下,掌握應急救援技能﹔哪怕是傳統上的比賽、大會志願者,也要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外語能力、國際交流能力,能夠靈活應對突發和意外情況。

  從社會分工的角度看,每個人都有專業技能,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和經驗積累。就業市場就是將人才合理分配給就業單位的過程。志願服務的人才組織,也一樣要遵循這套市場規律。一些能效低下的志願活動不是缺乏人才,而是沒有將人才放到合適的位置,如此,不僅志願工作開展得磕磕絆絆,志願者也難以從中體會到榮譽獲得感,削弱了其進一步從事志願服務的積極性。

  當下,互聯網已成為社會動員和組織的重要方式,甚至將成為基礎性方式。越來越多的公益慈善活動轉戰線上,志願服務也應探索和構建互聯網的表達方式與輸出窗口。

  類似“天天正能量”的公益大數據平台,從海量的網絡信息中,持續、全面、高頻率地採集公益領域的活躍信息,對全國各地公益動態和熱點事件進行實時監測,就是一種高效的志願活動推動方式。互聯網重新構建了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也重新構建了志願服務的組織方式。在互聯網的介入下,跨地區的連動式志願服務成為可能,公益資源的流動更加順暢,信息交互有助於更好地配置志願人才資源。

  而對於具體的志願活動項目,互聯網也可以有更大的作為。很多人都有參加志願服務的熱情,卻苦於找不到合適的項目發揮自己的才干。而一些志願項目也因為各種原因,人才流失問題嚴重。把志願資源和公益信息搬到網上,讓數據跑起來,讓志願者少走路,進一步壯大了專業志願服務隊伍的規模。

  讓小小的善意匯聚成一股暖流,讓志願精神直抵人心最柔軟的地方,互聯網可以發揮更大的潛力。隻有深化志願活動的專業性,讓志願者提供精准服務,志願活動才能獲得更大程度的認可,志願者群體在社會治理過程中也將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王鐘的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初梓瑞、王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