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公益

雲南西疇多措並舉摘掉“貧困帽”

2019年09月19日09:28 | 來源:慈善公益報
小字號

  “等不是辦法,干才有希望!”“搬家不如搬石頭,苦熬不如苦干!”雲南省文山自治州西疇縣曾經是一個石漠化程度非常高的山區縣,當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極其艱苦。面對惡劣的自然條件,西疇人民喊出了“搬家不如搬石頭”的口號,經過多年的發展西疇傳來福音。日前,雲南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出信息:雲南省文山州西疇縣經州級審核、省級核查和第三方實地評估檢查,已達到貧困縣退出標准,擬退出貧困縣序列,順利摘掉“貧困帽”。

  “四種模式”實現消費扶貧

  日前,《雲南省開展消費扶貧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方案》(下稱《方案》)出爐。《方案》鼓勵各級機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等帶頭參與消費扶貧。消費扶貧是社會力量參與脫貧攻堅的重要途徑,為進一步落實雲南省政府下發的《方案》,擴寬貧困地區及貧困戶農產品銷售渠道。西疇縣大力實行“四種模式”,從實際出發,解決農產品銷路窄的突出問題,推進該地區產業發展和貧困人口增收脫貧。

  探索推廣“村集體+龍頭企業+基地+貧困戶+訂單”的合作模式。農投公司流轉土地建設生產基地,農業龍頭企業實施產業扶貧項目,村集體經濟、貧困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共同參與發展。同時,西疇縣引進“扶貧車間”25戶,組織1150名農戶開展業務技能培訓,按車間訂單要求生產,實現貧困農戶家門口務工月增收2000余元。

  廣泛展開“買產品、獻愛心、促脫貧”消費扶貧模式,鼓勵社會力量優先採購扶貧專櫃產品。目前,西疇縣已向上海地區企業、單位提供扶貧禮包2000余份,銷售額達200余萬元﹔通過向外地單位推廣農特產品,實現收入370余萬元﹔縣內50余個工會組織會員以“以購代銷”消費扶貧方式參加購買貧困戶農特產品,實現收入200余萬元。據統計,通過該模式,西疇縣已帶動貧困戶500余戶增收。

  搭建餐飲業與貧困戶聯系的橋梁,校安食品配送公司與縣農投公司合作模式,引導餐飲企業購買貧困戶生產的農產品,實現年配送農特產品3000余萬元。該省、州、縣、鄉政府單位、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30余家食堂優先採購縣域內農特產品,實現銷售收入600余萬元。

  逐步發展本地農特產品線上銷售模式。西疇縣線上成功申報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項目,引進各地知名電商企業實現上線銷售農副產品。同時,建立各級電子商務服務站。截至目前,鄉村服務站實現線上銷售收入20余萬元,帶動貧困戶200余戶增收1000元。線下成立縣扶貧展銷中心,實現精准“一對一”對接。此外,組織傳統農副品牌參加商展會,實現現場交易額500萬元以上。同時,在各大型超市設立扶貧專櫃,實現銷售收入125.3萬元。

  “農民四變”實現產業扶貧

  貧困戶要脫貧,產業是基本支撐,扶貧幫困,根本要靠發展產業、實現就業。

  據《慈善公益報》記者了解,西疇縣探索“農民四變”改革模式,另辟蹊徑拓寬增收新渠道。聚焦“兩不愁三保障”,科學制定產業發展規劃和就業計劃,採取易地扶貧搬遷、發展后續產業、鼓勵外出務工、引導經商創業、公益性崗位安置、資產收益分配、社會保障兜底等多種形式,探索形成農民變市民、變股民、變工人、變商人的“四變改革”模式,促進了貧困群眾增收致富。截至目前,累計有628戶貧困戶2478人搬遷城鎮居住,實現由農民變市民﹔有9964戶貧困人口參與股份合作,實現由農民變股民﹔有11164人通過培訓外出務工,實現由農民變工人﹔有1000余人貧困群眾通過發展二、三產業促進增收,實現由農民變商人。

  此外,探索“扶貧車間”脫貧模式,針對全縣擁有農村富余勞動力14萬人的實際情況,著力在建立輸出輸入地勞務對接平台,組織開展勞動技能培訓,落實外出務工人員交通補貼、穩崗補貼等優惠政策。提高勞務輸轉組織化程度的同時,採取招商引資、一次性獎補、優先給予創業貸款扶持、整合農村閑置資源等措施。截至目前,全縣共成立就業協會72個,開展就業培訓17544人,組織6萬人外出務工(其中檔卡戶12944人)﹔全縣共建成扶貧車間13個,115名農村富余勞動力就近務工,人均月增收2000元以上。(記者 李馨)

(責編:初梓瑞、王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