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公益

廣州社創中心助力社區創新治理參與模式

2019年11月22日15:20 | 來源:中國網
小字號

  怎樣引導社區自組織及社區社會組織規范化發展,提升社區自組織的生存及發展能力,是目前擺在很多社區基金和社區支持機構面前的問題。“探索社區力量”——社區社會組織培育計劃,是在第六屆廣州市社會組織公益創投資金和中國福彩公益金的資助下,由廣州市社會創新中心開展的專門針對廣州全區的社區自組織/社會組織的培育計劃。從2018年8月開始,該項目已經培育超過50個社區自組織/社會組織的規范化發展。

  培育+模式總結,更關注社區草根社會組織發展

  社區自組織/社會組織的優勢,在於扎根社區、了解社區需求,然而由於缺乏專業性和資金支持,許多社區自組織/社會組織還處於"小打小鬧"的階段,或者發展到了瓶頸。廣州市民政局黨組成員、市社會組織管理局局長王福軍指出,社會組織不論數量多少、不論規模大小,也不論何種形式,隻有發揮積極作用、不斷釋放正能量,才是最重要的。加強社區社會組織能力建設,至關重要。經資源整合,廣州市社會創新中心在廣州市民政局等多方支持下開展專門關注草根社區社會組織發展的公益項目“探索社區力量”——社區社會組織培育計劃。

  現狀:社區社會組織“摸著石頭過河”,缺乏專業指導

  2018年4月,番禺區的應金娜和宸瑄和在白雲區同樣在推廣親子閱讀的王茜和李文婕團隊,共同成立了“小種子故事屋”親子閱讀項目。但是團隊成立僅僅只是第一步,怎麼把品牌做專業,怎麼給團隊注入更多資源,是她們一直在頭疼的事情。開展活動沒有場地,就隻能用野餐墊鋪在草坪上﹔沒有專業講師就隻能媽媽們硬著頭皮講,團隊成員沒有專業人士指導,所有事情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她們無數次感覺到迷茫。

  用野餐墊臨時搭建活動場地,是小種子故事屋起步時最常見的場景

  2019年對她們來說是個轉折,應金娜和王茜了解到廣州市社會創新中心正在開展“社創杯”社區微公益創投大賽,項目除了提供資金支持外,還可以提供專家咨詢和指導以及資源鏈接。最終,應金娜和王茜發起的“一個親子公益閱讀”項目,在“社創杯”決賽中,獲得了2000元的項目資助金。對她們來說,如何使用這2000元是小事,如何利用好項目鏈接的資源,實現團隊跨越式發展,才是頭等大事。

  同樣扎根於社區的禁毒社工鄒嘉威,他在服務戒毒人員時,最苦惱的是傳統的心理輔導和就業幫扶很難使戒毒人員改善生活條件。受困於身體狀況和既往經歷,戒毒人員面臨著多次求職失敗的精神打擊和經濟拮據。鄒嘉威一直在思考有什麼途徑能夠讓戒毒人員有尊嚴地獲得合法經濟收入,自強自立。於是,他萌發了成立一間以戒毒人員為主要工作團隊的家電清洗公司,但是設備購置和人員培訓都需要資金,找企業合作,對方除了認為收益低而拒絕之外,對於戒毒人員的異樣眼光也讓鄒嘉威的項目陷入困境,止步不前。

  項目前期組織專家與鄒嘉威細聊項目思路,給予指導

  與上述“小種子”故事屋及鄒嘉威遇到的問題類似,社區社會組織因為缺乏專業指導,多數處於邊做邊探索的發展模式,缺乏入行引領、場地和資金支持、服務聚焦和服務水平提升等支持,社區社會組織難以得到質的突破。

  思變——引入專業智庫支持,實現長足發展

  為了提升“社創杯”社區微創投項目支持機構的綜合能力,在廣州市社會創新中心的引薦下,“小種子”故事屋的應金娜和王茜參加了“木棉計劃”社會創新家培育計劃,同時廣州社創中心還鼓勵她們參加各種培訓、講座和沙龍,而應金娜和王茜在每次學習后都會在團隊內部進行能力建設,團隊項目也從原來單一的“親子閱讀”發展到“戲劇教育”、“育兒經驗交流”、“生命教育”等多領域。

  “小種子故事屋”還先后與多家關注社區發展的機構進行了業務合作。其團隊規模也從最初的5名成員擴大到20多名,業務覆蓋白雲區、番禺區、天河區內等多個社區,累計服務社區人數超過4000余人次,舉辦活動達300多場。

  而飽受資金缺乏之苦的鄒嘉威,也已在“探索社區的力量”培育計劃的幫助下,在今年5月拿到了第一筆項目資助金,並為其項目取名"維新家電清洗隊"。截止目前,“維新家電清洗隊”服務的3名戒毒人員成功通過自己勞動獲得了報酬,這讓這些戒毒人員不僅有了謀生技能,而且還感受到社會的接納和自我價值的實現。

  “維新家電清洗隊”的成員正在清洗空調

  “探索社區力量”——廣州社會組織培育項目在廣州市公益創投支持兩年來,已資助30家社區自組織/社會組織,並成功孵化15家,為廣州社區治理創新提供了助力。據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副教授、廣州市社會創新中心理事長周如南介紹,培育發展社區社會組織是現實發展的需要,社會轉型時期,社區居民的社會需求呈現多樣化和個性化的特點,對社區社會組織的專業能力和服務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探索社區力量——社區社會組織培育計劃重點關注扎根社區開展為民公益服務的社區社會組織及團體,提供全方位的專業咨詢、培訓、資源對接平台和資金支持。同時,該培育計劃還將項目經驗綜合提煉成可操行性強、效果顯著的社區社會組織培育模式,並配套可執行的標准作業手冊。此外,項目還研發了“共建共治共享”廣州社區治理創新指標,為廣州地區的社區社會組織專業化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引。

(責編:初梓瑞、王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