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公益

跨縣扶貧易遷項目市政工程女指揮張薇:讓孩子不再“留守”

2020年05月01日13:05 | 來源:環球網
小字號

【環球網 記者 鄧雲】85個貧困鄉鎮,825個貧困村,133.67萬貧困人口,平均海拔3000米,貧困發生率高達25.71%...這是作為雲南北大門的昭通在2014年的貧困情況。

2020年3月31日,隨著457戶2357名貧困群眾的搬遷車隊有序駛入昭陽靖安、魯甸卯家灣安置區,標志著昭通市兩個萬人安置區——昭通靖安、卯家灣跨縣安置區全面完成14410戶62822名建檔立卡戶搬遷任務,昭通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取得了階段性的進展。

令眾人意外的是,擔任全國最大跨縣易地扶貧安置項目,雲南昭通、魯甸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市政工程項目負責人、項目聯合黨支部書記的人,竟然是一位來自中建裝飾集團所屬深圳海外裝飾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外裝飾”)的85后女青年——張薇。

扶貧攻堅一線的女建設者

作為一位85后女青年,張薇是建筑工程行業為數不多的女項目經理,更是極少數扎根邊遠地區扶貧建設一線摧城拔寨的女建設者。在雲南昭通扶貧項目中,張薇所在的海外裝飾負責實施市政、園林、配套管網設施工程等。 

“我是在這邊主要的負責人,在這項目上擔負的責任和壓力相對以往來說也是更具有挑戰性的。而且這個項目不僅工期比較趕時,體量也比較大。高峰期的時候,兩個項目加起來的工人超過3000人。”

靖安、魯甸項目雖然同處於昭通,實則相差近60公裡,開車將近1小時,作為靖安、魯甸2個項目的負責人,張薇需要兼顧兩邊項目輪流蹲點,每天要及時處理項目的各種棘手問題,最多一天通話將近12小時,累到講話都講不出來。

由於工期緊、交叉施工多、地勢極差大導致作業難等問題,張薇和她的團隊經常在項目工地奮戰到凌晨,與勞務班組早起摸黑。曾創造了6天完成30天工程形象及保通任務的“靖安速度”,超預期完成了項目各階段的政府各項工期節點。

“整個項目從2018年12月份到現在,所有的管理員除了過年休息幾天之外,其它基本都是從早上八點半干到晚上十一、二點,周末也是正常上班晚上加班,沒有休息,工作強度還是挺大的。”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張薇帶領團隊開發了“十細防疫工作法”,確定了“全排查、全封閉、設專崗、測體溫、戴口罩、勤洗手、優方式、強應急、備隔離、常宣貫”等十個細節防疫工作舉措,1000名建設者零感染。

一年前的卯家灣還是荒蕪一片,年輕人基本都外出打工了,留下了老人和兒童,街上的小孩子玩的身上滿是塵土。

“我們一開始來的時候看到這樣的場景,第一感受就是要把這個建設成我們在城市裡一樣,改善他們的生活和居住環境。”張薇告訴記者。

據了解,昭通靖安安置區佔地2177畝,建設安置房9256套,安置搬遷群眾9256戶40549人﹔魯甸安置區總建筑面積157.8萬平方米,建設安置房8866套,總承接搬遷安置人口超過40000人。

“雖然我們這一年多來過程很是辛苦很累,但當時看到老百姓們高高興興的從山上搬下來,給新家挂上窗帘,晚上老人拉著音響、麥克風在小區裡唱歌,小孩子在干淨整潔的路上玩耍的時候,我們覺得付出的汗水和努力還是特別值得的。”

張薇告訴記者,按照計劃,雲南昭通扶貧項目分成三期。一期主要是規劃建檔立卡戶的市政工程及小區配套室外設施工程,二期主要是規劃隨遷戶市政工程及小區配套室外設施工程,三期主要是規劃幼兒園、小學、中學、醫院等。主要施工內容包括路基路面工程、管網工程、鋪筑工程、綠化亮化工程及小品設施工程。

“目前雲南昭通、魯甸易地扶貧搬遷項目一期已於2020年3月底完工。項目二期、三期工程預計在2020年9月完成。為實現2020年昭通市80000貧困人口的搬遷入住目標打下堅實基礎。”

據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末,昭通市昭陽區已累計實現減貧46914戶194778人,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底的22.01%下降到1.27%。

家庭中“留守兒童”的媽媽、“留守媽媽”的女兒

作為一位出生於沈陽的東北姑娘,原本志向是學建筑學的張薇,陰差陽錯下成為了一名土木工程學的大學生。

“高中那時候,接觸過比較多像梁思成、林徽因那種人生追求和愛情故事,也看過日本建筑大師安藤忠雄的一些建筑作品,受他們觸動比較多,所以當時比較憧憬的是其實建筑學。想像這些大建筑師一樣與建筑結緣,能夠參與一些大型項目的建設,最初以為土木工程和建筑學相差無幾,但讀了后才發現土木工程和建筑學完全不是一個概念。一開始還是有點落差的,但是工作后慢慢也就習慣了,沉下心工作后發現還是蠻有意思的。”張薇笑著告訴記者。

畢業后,張薇在阿爾及利亞工作了七年,回國后不久又開始接手雲南昭通扶貧項目,幾乎一直在一線奔波不停。

在項目上,張薇是一位吃苦耐勞、攻堅克難,先后兩次榮獲“中國建筑巾幗建功標兵”稱號的扶貧項目建設者。但是在家庭中,張薇是一位對女兒懷有愧疚之心的平凡母親。

張薇有一個三歲多的女兒沫沫,在她七個月的時候,張薇就離開了女兒身邊前往項目一線,女兒交由自己的母親照顧。對沐沐來說,相比於媽媽,外婆才是陪伴她時間最多的人。

“她(沐沐)小時候還沒什麼意識,但是慢慢長大后,我長時間不回去的話,她看到我時會很陌生,有距離感,待幾天后才會開始黏著我,那時候心裡挺不是滋味的,覺得很心酸。因為工作忙很少回去,去年十月份時候,她高燒十幾天不退,我請了三天假回去看她,因為比較嚴重還做了個全麻的手術,那時候內心覺得對她特別愧疚。”

除了女兒沐沐之外,張薇最愧疚的還有自己的母親,由於丈夫也是長期出差在外,所以女兒全靠自己母親照顧。張薇不僅是“留守兒童”沐沐的媽媽,同時也是“留守媽媽”的女兒。

“我媽媽還是挺支持我的,自己女兒、女婿常年在外,天天幫我帶孩子。帶孩子還是很累的,我帶女兒一天下來,覺得比工作上班還累。因為長期在外,所以回到家都是拖著一個特別大的箱子,帶回來很多東西,走的時候箱子也是塞滿了父母讓帶的各種吃的用的。然后我媽每次都說,你什麼時候能安定下來,別天天拿著這個箱子拖來拖去。其實我也知道,她希望自己女兒穩定下來,陪在沐沐身邊,陪在她的身邊。媽媽她也是一直默默的幫我帶孩子,以這樣的方式來鼓勵我。”

“其實選擇做這個工作,我沒有什麼后悔的。當我看到行走山上泥濘的道路上的小女孩,滿頭滿臉的灰塵、衣服上全是泥巴的時候,我就想通過我們修建的安置區后,讓他們也過上像我女兒一樣的城市生活,他們的父母也可以通過政府的幫扶,在家、在安置區內就能解決就業問題,同時也能陪伴孩子,不至於讓孩子成為向我女兒一樣的留守兒童。”

除了85后的東北女青年張薇,在全國各地還有許許多多的建設者奮斗在扶貧工作的一線,他們不辭辛苦、不分晝夜,為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贏脫貧攻堅戰而辛苦奮斗,而在他們的努力下,扶貧攻堅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據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貧困人口已從2012年年底的9899萬人減到2019年年底的551萬人,農村貧困發生率也從2012年末的10.2%下降到2019年末的0.6%。到2020年2月底,全國832個貧困縣中已有601個宣布摘帽,179個正在進行退出檢查,未摘帽縣還有52個,區域性整理貧困基本得到解決。2020年打贏脫貧攻堅戰指日可待。

(責編:邢鄭、初梓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