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公益

環境設施改善、課程補齊開足,甘肅省秦安縣——

老師走起來 學生留下來

本報記者  付  文
2020年09月24日09:1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核心閱讀

  環境簡陋,缺少師資,交通不便,甘肅省秦安縣的許多鄉村學校過去存在教育資源短缺的問題。

  秦安縣按照“學生不動老師動”的思路,建成了隴城教育園區。教師統一走教、課程補齊開足、環境設施改善……教師隊伍穩住了,學生上學方便了,教學質量上去了,曾經流出的學生也回來了。

  

  放學了,鄉村教師常啟堂照例站在校門口,看著小學生三五成群離開。

  這裡,是甘肅省秦安縣隴城鎮許墩村許墩小學。從1988年開始,常啟堂就一直堅守於此,30余年來見証了當地鄉村教育的變遷。

  穩住教師隊伍,農村孩子就近入學

  山大溝深,峁梁交錯,從秦安縣城出發,彎彎繞繞一個多小時才能到達許墩村。這個坐落於高山的小山村,干旱少雨,百姓生活清苦,出行也不方便。

  1988年,常啟堂高中畢業后,回到老家當起了民辦教師。“剛來許墩小學的時候,我的工資隻有40塊錢,學校共有7位老師。”常啟堂說,這所山村小學開辦於上世紀50年代,學生最多時有220多人。后來,由於適齡入學兒童減少、撤點並校政策實施等原因,規模急劇縮小。

  “位置偏遠、學生減少,老師就不願意來﹔沒有好老師,家長就把孩子送到鎮上或縣城讀書。這樣一來,就成了惡性循環。”常啟堂說,除了教學環境簡陋,學校課程也開不足、開不齊,孩子們以前幾乎沒見過專業的音樂、體育、美術老師。

  在秦安縣,這種情況並非孤例。秦安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屬於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貧困面積大、人口多、程度深。全縣257所小學中,完全小學62所、教學點195所,其中100人以下學校有175所。而且,農村小學分布散、班級規模小,25人以下班級861個,5人以下班級396個。“加之山村條件差,老師不願來、留不住,教育資源短缺、教師隊伍不穩定、城鄉學校發展不均衡問題突出。”秦安縣教育局相關人士說。

  為了穩住教師隊伍,讓農村孩子就近入學,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秦安縣按照“學生不動老師動”的思路,籌措資金2900多萬元,在全縣最偏遠的隴城鎮建成了總面積1.12萬平方米的隴城教育園區。

  園區分為住宅區、辦公區和綜合服務區,包含教師周轉房3棟、教研綜合樓1棟,並配有食堂、鍋爐房、健身設備等附屬設施,讓教師安居樂業、潛心從教。

  2015年,常啟堂從許墩村破舊的磚房,搬進了隴城教育園區。他入住的是一套80多平方米、兩室一廳的房子。“隻交了2萬元押金,水、電、暖等費用自己承擔。”他說,隻要自己在崗一天,就不用交房租,“但退休之后一年內要搬走,到時候押金全額退還。”截至目前,園區共有159名教職工入住。

  與此同時,秦安縣改造、新建小學及教學點校舍,優化教學環境。“以前,學校教室陳舊、圍牆殘破,老師上課之余還要自己做飯。現在,校園翻修一新,還請了廚師做飯,我們能更專注於教學了。”常啟堂說。

  整合調劑資源,教學水平整體提升

  如今,常啟堂的身份變了,他不再是許墩小學教師,而是從“學校人”變身“園區人”。“所有老師,按照完全小學與山區教學點的地理分布、學生就近劃片入學和各小學教師的余缺情況,進行統一調劑調配。”隴城教育園區主任王旭升說。

  在園區內,全體教師實行統一走教:語文、數學、英語等基礎學科教師相對固定,定期交流走教﹔科學、音樂、體育、美術等學科教師,隨機巡回走教。同一學科教師可以為多所學校的學生走教上課,有效解決了邊遠山區學校教師派不去、留不住,課程開不足、開不齊的難題。全鎮一共230個中小學教職工,其中固定走教78人、巡回走教12人。

  畢業於天水師范學院音樂教育專業的王昕,是隴城鎮中心小學的音樂教師。從去年開始,每周二、四下午,她都會到許墩小學、趙山教學點給孩子們上音樂課。“主要教簡單的兒歌和基礎樂理知識,每個教學點上兩節課。”和她同行的,還有體育和美術老師。“我們交叉上課,有專門司機接送。”王昕說。

  園區按照學校地理點位,將轄內17所小學劃分為4個走教片區,設置了4條接送教師的線路,每條線路配備1輛專車。同時,還修建了走教片區內的36公裡道路,保障走教模式順利運轉。

  “現在,每周有兩個晚上是我們的集體教研時間。”常啟堂介紹,全園區的教師統一組編為語文、數學、英語綜合、音體美這4個教研組,在園區集體備課、研討交流。此外,園區教學資源網設立優秀教學課例、教學課件等欄目,各教研組定期上傳相關素材,方便任課教師取用。

  吸引學生回流,教育成本顯著降低

  園區成立后,隴城鎮教學質量不斷提升。近3年,在全縣小學六年級教學質量監測中,隴城教育園區在17個鄉鎮裡從第十三名上升到第八名,進入中游﹔全鎮學業測評成績由原來在全縣排名靠后上升到中等水平。同時,校際差距也在不斷縮小。

  “這一年多來,能明顯感覺到孩子們性格更開朗了,也願意跟老師互動了。”王昕說。

  教學質量提升又帶來了學生回流。據介紹,目前全學區已有68名流出的學生回到原學校就讀。今年11歲的邊永強,四年級之前都在隴城鎮中心小學讀書,“家長之前專門在鎮上租了房子陪讀。”常啟堂告訴記者,隨著許墩小學條件改善、師資配強,家長又把他們送了回來,“現在,他們家兄弟倆都在許墩小學,走路就能上下學。”

  “孩子們能夠就近入學,不僅鞏固了義務教育控輟保學成果,而且減輕了學生家庭租房、交通、誤工費用,間接增加了農民收入。”常啟堂認為。

  從走讀到走教,也顯著降低了農村教育成本。當地曾經這樣測算:原來邊遠山區教學點學生撤並到規模較大小學上學,每天接送學生上下學387人次,需要校車14輛,每天費用為4200元﹔現在改為接送教師,僅需校車4輛,每天費用為1200元,比接送學生節約3000元﹔按在校時間200天計算,一年可節省開支60多萬元。

  總結經驗,秦安縣先后投資1.28億元,啟動了蓮花、安伏、五營3個教育園區的建設,服務該區域34個行政村32所學校,受益學生4600余名。


  《 人民日報 》( 2020年09月24日 12 版)
(責編:邢鄭、孫紅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