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公益>>公益滚动

草根慈善需要生态环境

2014年06月17日09:24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草根慈善需要生态环境

  吟之

  老达的志愿者服务中心是一家公益社会组织,规模不大、人员不多,奔波忙碌的热心志愿者们,都不拿一分钱。

  这样“自运转”良好的草根组织,在各个社区里都不少见。他们有的关注少数民族,有的关注社区孤老、智障孩子、残障人士,还有的专门为罕见病患者筹款募捐、为楼宇白领提供午餐、为自闭症孩子寻找新型疗法等等。这类组织的市场切入点往往越来越小,小而完整,采取“自己调查研究、设计项目、自己筹款操作、自己给自己评估”的“一站式”运作模式。

  多年关注这个领域,笔者目睹这类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的发展变化。最早,一些组织由基层政府退休人员组建,帮着政府承接一些忙不过来的民生服务事项。渐渐地,越来越多公益爱好者发现这片“蓝海”,不少人主动放弃优越的工作岗位,进入自然灾害救援、贫困救助、为老服务等领域,尝试以新的方法破解难题。他们对弱势群体有着发自内心的同情,对自我价值有着发自内心的追求,对社会创新有着不可遏止的冲动。

  然而实际操作中阻碍不少。从登记注册开始,这些草根组织就面临“娘家难找”的问题,接着是资金、技能、资源对接等等一系列瓶颈,一些公益人的热情因此渐渐消退。去年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的一项调查也印证了笔者的一线见闻,全国能够生存两年以上的草根组织不到30%,能够生存3-4年的只有15%。有人诟病道,在政府帮困组织、慈善基金会这些正规军发展成参天大树的时候,旁边的小树、绿草却没能跟着茁壮成长,这样的生态环境并不算健康。

  那么,在如今慈善资源激增的时代,怎样培养“万物霜天竞自由”的平衡生态环境?这也是当下公益慈善界的热门话题。作为上海公益支持性组织集合体“恩派”(NPI)的创始人,上海浦东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心主任吕朝曾为超过1000家民间公益机构提供孵化支持服务,他有过另外一个比喻—政府打造新生公益慈善组织发展环境,就像“养鱼”一样,“鱼缸里养鱼”、“鱼塘里养鱼”都不行,只有在“江河湖海里养鱼”才行,“野生”鱼苗要学会自己生存,政府最重要的是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也就是说,在培育发展草根组织的过程中,政府不要大包大揽,但要利用政策杠杆,撬动全社会的力量,建立健全一个政府指导,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社会组织之间既相互合作又优胜劣汰,各类资源自我循环流动的公益慈善“生态系统”。

  良好的生态系统,用一种专业说法可以叫“募用分离”。由慈善基金会募集资金,经过评估后向草根组织投放资源,而草根组织则专心执行项目、提供社会服务,不再为资金问题发愁,但有义务接受社会监督,接受捐款人的评估。

  现代慈善的理念远不仅是 “做公益就该牺牲奉献”,政府部门应出台政策鼓励企业为草根组织捐办公运营费用,提升和推广公益孵化器模式,为初创组织打造包括人才扶持、技术支持、信息输送等良好的创业平台,把细枝嫩苗培育成挺拔大树。

(来源:解放网-解放日报)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