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公益>>观察评论
人民网>>公益>>正文

北京地坛医院护士长王克荣

为“艾”服务十八载(劳动者之歌)

本报记者 王昊男

2015年05月14日08:2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目光真挚、话语轻柔、两个深深的酒窝,52岁的王克荣给人的第一感觉就像邻家大姐。“我的工作就是为艾滋病病人提供帮助和服务。”作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红丝带之家的护士长,王克荣每天都要与艾滋病“零距离”,一晃已经18年。

  从恐惧到“脱敏”

  1984年,王克荣从北京护士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市第一传染病医院,也即现在的北京地坛医院。勤奋努力的她很快当上了护士长。1997年,王克荣所在病房开始收治艾滋病病人,山西的老李是她接触的第一个艾滋病病人。“当时大家对艾滋病比较恐惧,每次进病房都会‘全副武装’。”

  慢慢地,王克荣“脱敏”了:“艾滋病只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三种途径,其他的方式都不会传播。”

  18年间,王克荣接触的艾滋病患者不计其数,老许是让她最难忘的一个。“我曾被艾滋病患者咬过。”王克荣说,老许就是那个咬她的人。

  老许与其他病人不同,晚期诱发了癫痫。2004年的一天,老许在从医院回家的路上突发癫痫,咬破了舌头。

  “家属说患者满嘴是血,我当时就带了两层手套。”王克荣说,为了防止老许窒息,必须给他嘴里放置牙垫。尽管非常小心,她的手套还是被咬破,满是鲜血。

  事后,王克荣没有声张,找了一处流动水进行冲洗。当发现手指上只有深深牙印,并没有破损时,她再次投入了救护工作。

  现在的老许已是北京红丝带之家的“同伴教育员”,虽然经常见面,但王克荣从不提起当年被咬的事,“怕他知道后心里有负担。”

  “现在只要早发现、早治疗,大部分艾滋病患者的寿命跟一般人差不多。” 王克荣说,“艾滋病其实没那么可怕。”

  家人也成了志愿者

  一直以来,艾滋病患者往往承受着来自社会、家庭等各个方面的压力。“心理上的痛苦远比疾病本身更可怕。”王克荣说。

  为了减轻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压力,王克荣想了许多办法,她和同事们通过郊游、座谈会、聚餐等活动,让患者放松心情,同时相互交流自己的疾病感受。一次聚餐时,患者小李指着自己的饭盒说:“护士长,我不吃肉。”王克荣没有犹豫,夹起小李饭盒里的肉放进自己嘴里。小李一下惊呆了:“我家人都做不到。”

  为了让艾滋病患者随时感受到红丝带的温暖,在王克荣的手机里存了700多个艾滋病患者的电话,她还开通了微信、微博等,随时为他们答疑解惑抚慰心灵。“自己能力再大也是微小的。”王克荣说,“要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艾滋病防治工作中。”

  在她的影响下,丈夫、女儿都成了艾滋病工作志愿者,她还和同事们一起走进高校、社区、建筑工地进行艾滋病防治宣传。18年来,她的足迹遍及14个省份,培训艾滋病基层护理人员近万人。

  由于王克荣在艾滋病护理和人文关怀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2004年她成为中国第一位荣获贝利·马丁奖的护士,2013年荣获了南丁格尔奖。今年,她第二次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责编:初梓瑞、蒋琪)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