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公益>>公益话题>>网友支招

“领”情 ——拜读《难忘的二十年—在习仲勋身边工作的日子里》有感

李淞洺
2016年08月05日17:40 |
小字号

  曾拜读过一本让我念兹在兹的书。

  这种感受,可能是因为书中的伟人故事,或许是源于精彩的细节,亦或是书中的那份情谊。闲来之时,又一次把它翻开,行文中不用华丽的词藻,没有过分的修辞,在我看来,《难忘的20年》一书,更像是一本“日记”。

  它回忆的是过往的点滴,传达的是作者张志功同志与习仲勋同志朝夕相处,令他终身难忘的20年。而发掘出的,则是两人间的“父兄”之情。

  这本书不仅让我认识和熟悉了工作中和生活里的习仲勋同志,更是让我这名晚辈,在书的细节中,找到了作者对这位伟人的高情厚谊。

  两人从相识到相认,是一个铢积寸累的过程。作者从刚开始的又敬又畏,到慢慢熟悉,从为人处事,到家风教育,从艰苦朴素,到心系百姓,无不被习仲勋同志的人格魅力所感染。而在生活中,领导更像亲人长辈一样的关心自己,让人怎能不用真心把他当作自己的父兄一样敬仰与尊重。

  书中讲过,作者患有慢性阑尾炎,需在医院做手术,领导的一次看望,虽然只记录了简单几句,却令人感同身受。“你做手术嘛,我抽空来看看你”,一句简单的“你做手术嘛”,体现出对作者的牵挂,习仲勋同志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关心他手术后的恢复情况。“我抽空来看看你”,则让作者不要有负担,有压力,这不是工作中的例行公事,多的是一份真切的关心与体谅。后面讲到:“没想到他专门来看我,他工作那么忙,时间那么宝贵……”,习仲勋同志的这份牵挂不同于对待常人,“我”的心里是温暖的,多的是份感恩之情。

  书中有很多这样动人的故事,让我言犹在耳,可谓细节见真情,多次论证了“情谊”二字。20世纪80年代,张爷爷的住处离习总书记的家远了点。作为领导经常到家中看望自己和家人,像亲人一样嘘寒问暖,关怀备至。

  熬夜加班,“偷吃”馒头的往事,我想作者最想告诉的是习仲勋同志,这里并没有埋怨,相信听完后,更多的是两人会心的笑声。

  61年,作者随习仲勋同志在北戴河避暑疗养,不熟悉水性的他突然溺水,紧急情况下,习仲勋同志着急的喊道:“快救你张叔叔” ,这一救,“救”起的是张叔叔,而不是张秘书。

  现在看来,这本“书”回答了我一直不解的三个问题:“习仲勋副总理为什么能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与爱戴”;“是什么能让作者在‘文革’的魔难中,仍能坚持自己的初心”;“两人的感情为什么能超乎常人之间”。现在,终于明白,可以回答了,那是--爱,一种早已化为亲情的爱,这份“爱”充满着彼此的信任、包容、与牵挂。

  合上书,看到了背面作者写的诗词《满江红 思念》,其中的一句:“父兄情,三生有幸,恩重如山” 。古语有云:长兄为父。父兄,即父亲和兄长。能与自己领导成为兄长,亦或是像父亲一样尊敬与爱戴,这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这其中包含了太多的信任与相认,否则不会有“父兄情”。将古人常用的“父兄情”,用在两位的身上,再合适不过,彼此就像亲人一般,才会写出这样的诗词。“父兄情”!让人尊敬,使我感动。

  而另一句:“已十载,独立望西天,难入眠”,已经十四年,还时常望着“西天”。我想,所写的西天,或许是指他的西北老家,亦或是他当年起家的西北根据地,或许,是那个我们都会去往的极乐世界。作者对他的敬仰与思念之情,让我明白,人这辈子应怎样做人做事。

  我读懂学到的是一份情,一份敬仰之情;是一份爱,一份早已化作成亲人之间的爱;是一颗心,一份思念、怀念的感恩之心。短的是磨难,长的是人生,初心未改,从一而“终”,或许这是我所领悟到的。

  而行文间充满着的一份份敬仰之情、怀念之情、感激之情,我被他们之间的这种情谊深深感动,它让我感今怀昔,终生受用。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责编:初梓瑞、李源)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