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公益

脱贫攻坚容不得半点敷衍

孔方斌
2016年08月17日08:27 | 来源:京华时报
小字号

  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容不得半点敷衍。一些部门单位扶贫说着“精准”的话,却用着“漫灌”的招。正是因为部门单位思想上的偏差,导致驻村帮扶干部行为上的偏轨。

  自4月以来,云南省针对驻村帮扶干部“只转转、不用心”“只谈谈,不落实”等问题,已经召回1117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绝不允许驻村扶贫队员‘滥竽充数’,绝不允许‘挂名式’帮扶,绝不允许重点培养的‘后备’干部在急难险重的脱贫攻坚任务中‘后退’,不称职者一律召回且不得评优、不得提拔”,云南省委书记李纪恒如此表态。

  近年来,各地政府在脱贫攻坚上倾注了不少精力、出台了不少举措,成效有目共睹。但也要看到,云南驻村帮扶干部中存在的问题,在全国不少地方都存在。比如中部某省抽样调查显示,每个月在村里住20天以上的驻村工作队队员只占26.85%。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容不得半点敷衍。驻村帮扶干部再也不能是“井里的葫芦,看似沉下去,其实还浮着”。出现这种状况,究其原因在于粗放的领导方式,导致驻村帮扶“不想不愿”、开展工作“不严不实”、驻村职责“不明不白”、后盾单位“不闻不问”。

  具体来看,一些部门单位扶贫说着“精准”的话,却用着“漫灌”的招。有的把政治素质不高、担当意识不强、工作能力不足的干部选派为“第一书记”,反而把“慵、懒、散”的作风带到基层;有的把不懂农村常识、不善沟通的干部派下去,进村入不了户,入户也走了过场;有的把选派“第一书记”看成一种负担,舍不得优秀骨干,使得组织活力没有转化为攻坚动力。凡此种种,都是对严峻形势、中央政策理解不到位、认识不深刻的表现。

  俗话说,龙头怎么摆,龙尾怎么甩。正是因为部门单位思想上的偏差,导致驻村帮扶干部行为上的偏轨。有的入村成不了“村里人”,摸不着事情,下不了实功,反而隔三差五回机关晃悠,只盼服务期满,镀金邀功;有的扶贫成不了“明白人”,土办法不行、好办法没有,反而热衷于搞马路边的“盆景”项目、面子工程;还有的派驻干部不仅不干事,还给当地添负担,虽属少数,影响却坏,老百姓意见很大。

  从问题导向出发,“扶贫不力,就地换人”,可谓打到点上,如石击水,是对帮扶机制、考核制度的进一步健全完善。放眼全国,云南省召回干部的做法,已成为许多地方的通行经验。比如,四川达州召回、调整241名履职不力的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占全市派驻总数的29%;湖北省黄石市56名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因精准扶贫不力被“召回”;广西防城港防城区10名领导干部因严重影响精准扶贫工作进度被问责等。除此之外,日常督查、巡回督导、交叉检查、考核排位等一系列动作,也让制度“紧箍咒”越来越紧。

  当前,脱贫攻坚进入决胜阶段,剩下的都是“硬骨头”。唯有以“群众不脱贫、干部不脱钩”的坚强定力,看担当,比筹谋,层层传导压力,才能摘掉“贫困帽”,穿起“致富衣”,走好脱贫攻坚的赶考路。

  本报特约评论员孔方斌

(责编:史雅乔、蒋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