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公益

以乡村游为脱贫致富主打产业

闽宁结对子 隆德摘“帽子”(长征路·新故事)

本报记者  丁雅诵  朱  磊
2016年11月14日08:24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天高云淡,长空列雁。沿着蜿蜒曲折的“红军小道”,一路向着六盘山顶前进。这是一条充满了红色记忆的登山路线,瑞金告别、湘江战役、遵义会议、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小道两旁,一幕幕长征场景的再现,直击人心。坐落于山顶的,是宁夏隆德的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三面巨大的红旗雕塑迎风傲立,“长征精神永放光芒”的金色大字熠熠生辉。

  六盘山被誉为“胜利之山”。越过此山之后,中央红军直奔陕北,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天地。时光荏苒,81年前,六盘山目睹了当年的红军将士创下历史转折的奇迹;81年后,六盘山也见证着如今的中国共产党人怎样打响消灭贫困的总攻。

  走在隆德县陈靳乡新和村的街道上,一排别致的房屋引人注目:青灰色的墙体、木雕的门窗、高悬的大红灯笼、飘扬的店家旗帜……这些是村里新建起的“农家乐”。

  路口第一家农家乐的老板名叫翟调过,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两年前,她的丈夫在外做工时扭伤了腰,家里一下子失去了主要经济来源,加上两个还在读书的孩子,一家4口陷入了贫困。今年,在村干部的劝说和帮助下,翟调过咬咬牙,做起小饭庄的生意。“生意还算不错,5月17号开业,到现在纯收入有2万元,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翟调过笑着说。

  “近年来,我们把乡村旅游作为脱贫致富的主打产业。扶持贫困户开发农家乐住宿餐饮、户外野炊等旅游项目;挖掘高台马社火、刺绣、砖雕、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发展草莓、乳瓜等农业观光……通过种种方式,努力实现精准扶贫、产业富民。目前我们有20家农家乐,今年来村里旅游的有3万人左右。”新和村村支书赵小龙说,“新和村是2016年隆德县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村,按目前的情况看,到今年年底,全部脱贫没问题。”

  脱贫是块硬骨头,既要自力更生,也要先富带后富。

  1934年9月30日,在福建龙岩,红九军团出发,踏上了战略大转移之路。1936年10月22日,在宁夏固原,红一、二方面军会师,宣告了长征的胜利结束。一个开始,一个结束,福建与宁夏也由此结下了不解之缘。1996年,闽宁两省区确立了结对帮扶的关系。20年过去了,两地在脱贫攻坚、合作共赢的道路上越走越宽阔。

  2013年,闽宁扶贫产业园区落户隆德。“目前园区一期已建成,共引进企业37家,解决就业1748人。”园区经发局局长穆清说,“对口帮扶,产业带动,增强了隆德的‘造血’功能。”

  潘胜贤是隆德人造花工艺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此前他辗转多地,从泉州到深圳再到广西,最后终于决定将工厂落户在隆德闽宁扶贫产业园。潘胜贤说:“来这里主要是出于企业盈利考虑,毕竟人工成本较低,而且园区有很多优惠政策。但也在客观上解决了当地农民、大中专院校学生、失业人员、复退军人以及残疾人的就业问题。企业现在总共有1000名工人,其中残疾人有60多名。”

  柳喜红正是这60多人之一,患有脊柱变形的她以前根本没办法出去打工挣钱,只能在家做些轻便的劳动,一直靠吃低保过活。“自打产业园里引入了这家人造花工厂,我觉得自己有用了。这里是计件工资,多劳多得,我一个月大概能挣1600多块钱。”

  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红色老区正在这条新征程上砥砺前行。


  《 人民日报 》( 2016年11月14日 09 版)
(责编:史雅乔、李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