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公益

餐桌上下的“美人之美”

陈婧
2016年12月15日08:48 | 来源:中国青年报
小字号

  到访巴黎,吃第一顿正餐的餐厅很特别。

  这间名为POLIDOR的餐厅于1845年开业,到如今已有了171年的历史,据说连菜也保持了19世纪的法国味道。临街窗户的角落贴着一张伍迪·艾伦的签名照,原来,这里是伍迪·艾伦的《午夜巴黎》取景地之一。推门进去,餐厅的装潢和内饰都是真实的旧旧感觉,而不是“做旧”的味道。落座后,四周一切都是刚刚好的法国情调,就差那一口舌尖上美味了,让人心生期待。

  菜单上的选择很多。当我听到“红酒炖牛肉”这个选项时,果断决定“就是它了”。

  等待主菜的过程中,邻座一位常驻在巴黎的媒体同行提醒我,这道菜合不合胃口还得碰运气,因为她在法国多次尝过这道菜,每间餐厅的味道都不一样,只有一点颇为一致,就是——不太合“中国胃”。

  听她如此一说,我对着端上桌的一大份褐色牛肉料理产生了几分狐疑,一口下去,第一反应确实是——嗯,果然味道“有点特别”。

  “我觉得还是中国的料理最好吃。”我嘴中飘出一句,语气中带着几分身为家中“厨师”的自豪。

  “不,我觉得也不能这么说。”坐在我对面的一位男士开口了,他是我们的采访对象,也是一位留法的中国学生,“要学会‘美人之美’,”他说,“学习欣赏别人认为美好的东西。”

  那位男生解释道,相比于中国料理讲究口味多样,法餐的一大特点在于对于食材的品质特别讲究,工序繁复、注重细节并追求食物的原汁原味。比如,他本人就很喜欢法餐里的沙拉,最馋的是三文鱼沙拉里那一片“稍微烤过一下”的鱼肉。

  听他这么一说,我也顿时觉得,眼前这盘红酒炖牛肉变得更好吃了。所用的牛肉都是地道的法国本地牛肉,软烂中又透着红酒特有的醇香,虽然不是平常喜食香辣的我熟悉的味道,却也别有一番滋味。

  不过,最给我启发的,不是回味起这道菜的美好,而是“美人之美”这四个字。它提醒我,有时候,可能我们已经不自觉地忘了这种“美德”和“智慧”。

  我喜欢吃中国菜、做中国菜,却差点自我屏蔽了欣赏其他国家饮食文化的欲望。

  类似的事情可能发生在每个人看待每一件事物的身上。

  我从同事那里听过她母亲从美国回来后的感想——要看高楼大厦,在浦东看就好了,真没必要千里迢迢跑到美国看。我也听朋友的父亲那听到了从台湾旅游回后的感慨——日月潭、阿里山不过如此,放到大陆真的不算什么。

  作为一个跑国际新闻的记者,近年来,尤其感受到了国人对于自己国家的自信。终于“外国的月亮并不更圆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外国的月亮”就一定比自家的“扁”呀。从“妄自菲薄”到“夜郎自大”这是两个极端,“自信”和“自大”有时候就是一线之隔。这时候,真应该想想“美人之美”这几个字。

  今年10月,我第一次去了南非,在那待了两周。在那里,我这“中国胃”少不了要和各种地道的南非本土食物打交道,那也是和中国菜完全不一样的烹饪方式。我尽可能地各样都多尝一些,再问问当地人这是什么,怎么做的。

  我说服自己的“脑子”要保持开放的态度,保持对其他国家文化了解的兴趣,我觉得,比起巴黎之行算是一种进步了。不过,一周之后,为了进一步地说服自己的“中国胃”,我还用上了特别的方法:去约翰内斯堡的唐人街参访的那天,我从华人超市把“国民女神”——“老干妈”,请回了我们所住民宿的餐桌。

  于是,“老干妈”伴着当地的料理一起,我们一行人都觉得胃口都变大了一些,民宿老板在我们的推荐下品尝后,也对这种中国酱料竖起了大拇指。我总结出来,这进一步体现了紧跟在“美人之美”之后的那四个字的哲学——“美美与共”。如此,“天下大同”矣,哈哈!

(责编:史雅乔、李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