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公益

圆老人一个心愿 给善良一种肯定

李新玲
2017年02月24日08:38 | 来源:中国青年报
小字号

  蒋光辉老人的心愿马上就要实现了。他希望在80岁前见一见自己通过“希望工程”资助过的11个孩子,如今通过媒体公开报道,各方人士努力,已联系上10个人。贵州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已经向蒋光辉老人发出邀请,希望他到贵州来见曾经资助的孩子。

  老人的心愿被公布其实也就短短几天,无论是媒体记者、各地青基会的工作人员、受资助者亲戚朋友同学,都在尽心尽力寻找联络。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李超是最早获得这一线索的,也是最早打电话采访老人的。当他发出有关信息后,中国青年报社在北京、江苏、云南、贵州等地的记者都参与寻找。每找到一名学生,大家都会兴奋地互通消息;当有了一点点线索,大家也都会及时通告,商量下一步的寻找路径……

  《孩子,我想见见你》《蒋老的照顾,改变我一生》《蒋光辉老人资助的贵州学生找到了》……一篇篇文章及时上网见报。大家之所以无比热情地参与,一是记者的职业敏感和职业责任,二是作为普通公民,被老人的善良之心打动,希望能尽自己所能圆耄耋老人一个心愿。而圆这个心愿,不仅是对这位老人,应该是对当年所有参与希望工程捐助人的一个肯定,对社会上所有助人的善良者一个肯定。

  “希望工程”是我国社会参与广泛的一项社会公益行动,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1989年发起实施,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儿童为目的,资助贫困儿童、捐建希望小学是其中两大主要内容。《中国青年报》与“希望工程”渊源密切,除了很多报道,那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就是中国青年报记者解海龙在安徽金寨县采访时拍下的。和“大眼睛”一样,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大鼻涕”和“小光头”,也都是解海龙拍摄。

  无论是手握铅笔头、两只大眼睛直视前方的“大眼睛”苏明娟,还是“大鼻涕”和“小光头”两个男孩,他们都打动了无数人的心。无论是国家领导人,还是普通的市民,无论是老人还是孩童,善良的人捐出数额不等的资金,让家庭贫困的孩子能够继续读书。

  蒋光辉就是其中一员。1994年,他捐出了2100元,这是他当时三个月的工资,之后他又拿出800元捐助了两名学生。因为这笔资助,有的孩子完成了小学或者中学学业,有了更多的生活工作选择。时光荏苒,二十多年过去,有的孩子还和他保持着联系,有的则因种种生活变动失去了联系。

  老人年逾古稀希望见一见当年资助的孩子们,也是想得到一份“回报”,只是,这种“回报”不是物质,不是感谢,是让心中的牵挂得到安放。

  当年受到“希望工程”捐助的学生,如今都已经成年,如果能够通过各种方式向当年的资助者问候一声,哪怕告诉资助者,自己现在在哪里、在做什么,都是对善良之举的一种回应。

  媒体愿意做这种媒介,因为我们在寻找这些孩子的过程,遇到了一个又一个好心联络的人,也被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所打动。重温资助者与被资助者的二十多年的情谊,付出与回报、善良与感恩的来龙去脉更加清晰透彻。

(责编:史雅乔、李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