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公益

常识普及要加强,设备配备待完善,公共健康管理更需精细化

急救教育 离公众近些再近些(走转改·一线调查)

姜  峰  孙  振  汪瑞华
2017年05月08日11:08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扫描二维码
  看更多内容

  危重急症和意外伤害事故,威胁着人类脆弱的生命。急救常识、急救设备应成为生活中的“必需品”。那么,我国百姓急救常识普及得如何?公共场所急救设备是否完备?如何完善急救普及培训机制、调动公众学习的热情?请看记者在陕西、安徽两地进行的调查。

  掌握科学知识,抓住黄金时刻,有效开展急救,能更大程度上挽救生命、减轻伤残

  西安急救中心副主任郝晓云的手提包里,常年揣着一包“职业标配”——一次性心肺复苏屏障消毒面膜。“通俗讲,就是人工呼吸时的防菌口罩。”曾在一线出诊11年的她,退出一线后也时刻绷着弦儿。

  “不光从业人员应该配备,普通人难道就用不着吗?”郝晓云直言,公众对急救常识普遍“少根弦”。

  “有一年春节前,我们接到电话,说家人晕倒了,却说不清具体房门号。120急救人员把房门拍遍也无人应答,调度台回拨电话27次也无人接听。”西安急救中心120调度大厅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后来发现当事人一家都煤气中毒昏迷了。“当事人没意识到是煤气中毒,也没及时打开门窗,更别说进行自救互救,延误了最佳抢救时机。”

  郝晓云说,向公众普及救护常识,在意外事故或危重病发后几分钟或十几分钟内抓住救命的黄金时刻,及时科学有效地开展急救,为医务人员赶到现场争取宝贵的时间,才能在更大程度上挽救生命、减轻伤残。

  然而,公共实用急救知识普及现状却不容乐观。“像我们急救中心,组织社会培训每年平均在5000人次,但大多是人家来找我们,我们就去讲,没形成系统化常态化机制。”郝晓云编制了一套多达158页的专业课件,涉及心梗、窒息、癫痫、出血、昏迷、溺水等各类紧急状况。

  记者查阅了《西安市社会急救医疗条例》。《条例》要求“有关部门、单位应当对人民警察、消防队员、汽车驾驶员及旅游等行业的服务人员,进行急救知识与现场急救技术的培训”“学校应当开展急救知识宣传教育”。但这样的要求未免有些笼统。

  郝晓云说,有一次到某单位举行讲座,“台下大多数人不是聊天就是玩手机”,到了心肺复苏实践操作环节,“单位领导撂下一句‘这有啥嘛’,扭头就走了,最后就剩下三四个人真正上手练了练。”

  然而,这位领导后来遇到家人突发急病,一面拨打120,一面电话求教郝晓云“远程急救”,家人方才转危为安。“郝主任,能再给咱搞个深入培训吗?”这位领导事后说。“书到用时方恨少。”郝晓云说,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急救常识也是生活“必需品”。

  公共区域期待更多急救设备,配备设备要会使用,勤管理,不能流于形式

  记者来到合肥市政务区商圈的一家大型商场,这里每天有数千人的顾客量,周末期间人员流动性更大。但记者并未看到体外自动除颤仪(AED)等急救设备。询问工作人员,得到的答案多为“不了解”“没听说过”……“我们有个简单的急救药箱,配备了日常应急药物,比如酒精、碘伏、创可贴和速效救心丸。但急救方面培训不多。”

  当被问到如有顾客突然晕厥,有无心肺复苏的相关急救设备时,工作人员表示:这种情况主要靠拨打120急救电话,同时通过商场广播寻找顾客中有无医护人员。

  该商场并非个案。记者走访多处人群密集的公共区域,发现除医院和机场有自动除颤仪外,大多场所均未配置。

  “遇到突发病患,早一分施救,就多一分生的希望。”安徽省立医院ICU主治医师黄羽说。安徽省立医院急救中心管理办公室主任周树生介绍说,就他所了解的一些公共场所,很少能够找到急救设备;即便有,也很少有人会用,有的设备只流于形式,缺乏管护。

  公众急救素质亟须加强,学校和社区已有“星星之火”,全社会也要加强宣传教育

  观察模拟人7秒后,四年级1班的魏正浩双手扣在一起,开始30次胸外按压,之后排除口腔异物、打开气道进行人工呼吸,三年级4班王竞悦紧接着替换进行按压,“一招一式”有板有眼……这是西安市翠华路小学每周二下午“红十字第二课堂”上的一幕。“每次50分钟,教孩子们一些心肺复苏、头部三角巾包扎等基本急救方法。”翠华路小学校长助理、红十字会副会长杨艳娜说。

  “吃东西被卡住,呼吸困难,可以用腹部冲击法,从后用两手臂环绕患者腹部,快速向里向上挤压……”3月末的一天下午,在西安市东窑坊小区中心广场,陕西省曙光应急救援协会的成员们一边演示,一边向居民发放急救科普手册。成员陈昫同介绍说,协会已发展到1300多人,“在全省有30多个队,每队每年至少开展6次社区公益培训,很受大家欢迎。”

  在安徽,医院、120和红十字会等专业机构连同社会组织,也在积极展开免费培训活动。

  社会组织赋予了公共急救培训更多可能,但政府加强公共急救知识教育普及,公众普遍参与,更能促进急救培训成为公众精细化健康管理的一部分。

  “近两年,公众愈发关注健康养生,但微信里的小贴士‘满天飞’,质量良莠不齐;一些电视剧里展现急救的场景,手法都明显错误。”郝晓云说,“急救培训需要科学规范专业的指导,切莫以讹传讹。”

  黄羽说:“在香港地区和其他一些国家,是否持有急救证,是从事家政服务人员能否上岗的依据之一:大陆城市在这一方面还比较滞后。”

  周树生表示,我国法律法规对急救设备的要求尚不明确。“如果能把急救设备的配置看作是消防管理的一部分,就更有保障了。”


  《 人民日报 》( 2017年05月08日 06 版)

 

(责编:史雅乔、李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