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公益

三户人家 这样脱贫(砥砺奋进的五年·驻村蹲点话脱贫)

人民网记者  李  彤
2017年05月25日10:17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她每天来得最早,走得最晚,让她休息也不休息。平日劳动时与她搭话也不理睬,埋着头采辣椒。尽管只能一只手劳动,但比别人的工作量都大,拔草的态度也更认真。”在广西合浦县山口镇山东村,合作社理事长这样描述何道媛。

  丈夫生了病,女儿要上学,这是何道媛家致贫的原因。因为何道媛左手伤残,在决定是否让她参加劳动时,种植大户一度犹豫。但何道媛以认真勤快的态度和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

  合作社去年成立,考虑自然环境、耕种传统和种植大户情况,敲定辣椒品种,规模化生产。村里贫困户全都被吸纳进了合作社。何道媛说,加入合作社后,分红了4500元,务工收入每天70元,每月能出工15天左右。“7点出工,中午短暂休息后,工作到晚上6点。”去年,何道媛家脱贫了。

  同一个镇上的中堂村,紧邻北部湾,东西南三面临海,早些年因交通设施落后、生产资源不均,一些村民生活条件比较艰苦。59岁的方奕江,过去靠种玉米、水稻、红薯营生。家里孩子多、地少、田薄,生活过得很紧张。

  五年前,方奕江到村里的合浦晟泰现代渔业公司打工。从简单体力工作,到成为养殖区长,方奕江从贫困户变成了养虾能手。“去年到手收入超过10万元。”方奕江说,脱贫要靠双手,几年打工积累的养虾技术让他看到了希望,两个孩子也快大学毕业,今年计划把新房建起来。

  合浦晟泰现代渔业公司负责人郑翰璘说,公司正在推广“公司+大户”的生产模式,为农户提供池塘维修资金、养虾技术和服务,农户可以用土地和劳力入股,共享发展红利。“单靠企业自身的生产规模,养虾产量毕竟有限。我们希望调动村民积极性,辐射周边几个自然村,让村民一同参与标准化规范化生产。公司也在布局产业链拓展,从饲料、虾苗到深加工。”郑翰璘说。

  山东村李泰福家,则靠转移就业减轻了负担。

  53岁的李泰福,妻子患有精神疾病,两个儿子都在上学,大女儿21岁。去年,大女儿通过县里组织的招聘会,应聘到北海市工业园电子厂,每月工资3000元。村主任周泽威说,招聘会来了近20家企业,12个村民与企业签订了就业意向。

  为加大转移就业扶持力度,合浦县人社局介绍,2016年全县对贫困劳动力交通补贴5000多人次100多万元。多渠道收集企业招工信息,发放给贫困人员应聘,还开展“送岗位下乡”“面对面”推荐就业等活动。发挥与广东交界的地理优势,促进外出务工增收脱贫。

  “女儿外出务工后,家庭负担明显减轻了,等学了些技术后,我鼓励她走远些,到广东去看看。”李泰福说。

  易养则养、易种则种、易工则工,是山口镇的生动实践。“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若将扶贫比作“绣花”,就要因地制宜练出“针”功夫,做细做实。


  《 人民日报 》( 2017年05月25日 03 版)

(责编:史雅乔、李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