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公益

共创反贫困斗争的人间奇迹

江 山
2018年07月18日08:41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共创反贫困斗争的人间奇迹(协商之路)

甘肃,全省人口2600多万,目前有189万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发生率为9.6%。近期,中央统战部组织全国无党派人士考察团,深入甘肃临夏、定西、天水、陇南等地,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产业扶贫”开展考察调研。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开展考察调研,是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的重要形式。考察团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戴均良带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副秘书长郭雷,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担任团长。考察团成员涵盖农业、经济、科技、文化、旅游、法律、规划等多个领域,其中院士6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和全国政协常务委员10人。

调研期间,考察团与甘肃省党政负责人、企业家代表、脱贫带头人等进行了深入交流,实地考察了部分企业、贫困村和贫困户。针对产业扶贫中存在的深层次困难和共性问题,出主意想办法。调研的同时,无党派人士还发挥专业优势,开展经济形势辅导报告、农民电商和乡村青年教师培训等社会服务活动。

用大产业眼光规划产业扶贫

走近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县布楞沟村,考察团成员站在山梁上远眺,坐落在脚下山坳里的布楞沟村,一栋栋崭新的住宅整齐排列,一条水泥路绵延婉转,穿村而过……

谁能想到,5年前,因为海拔高、居住分散、条件恶劣,世代居住在这里的东乡族群众吃水、行路、住房、上学、就医、增收都还很困难。自我发展脱贫能力低,使这里成为当地扶贫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

201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一行翻山越岭,来到布楞沟村,入户看望老党员和困难群众。总书记的关怀给贫困地区的群众带来了希望和动力。

如今,经过5年的奋斗,布楞沟村户户通了自来水,社社通了水泥路,全村群众搬进了整洁舒适的新房舍,水引来了,路修通了。“要苦干,不要苦熬”,大山深处的群众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

“把畜牧养殖作为助农增收的主渠道,通过政府扶持圈舍修建、发放养殖贷款等措施,着力在促农增收上下功夫。布楞沟村发生的变化,是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在与州党委政府负责人的座谈交流会上,当地负责人对此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临夏州把种植、养殖作为助农增收的主渠道,结合本地的种植、养殖传统,通过调整籽实玉米和饲草玉米的种植比例,推广粮改饲技术。既提高了玉米种植效益,又解决了畜牧养殖饲草不足的问题。去年,全州新建规模养殖场88个,发展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158个,带动贫困户1.7万户。

布楞沟村及临夏州在产业扶贫上的积极探索让大家深受鼓舞。座谈会上,考察团成员认为,摆脱贫困,是产业扶贫的目的。产业扶贫是贫困群众脱贫的关键,也是支撑群众脱贫致富的长远之策。考察团成员建议可考虑用大产业的眼光来规划产业扶贫,在聚焦自身特色优势产业的同时,积极培育高效益的非农产业,使农业功能多样化,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一、二、三产业就地融合,增强产业发展对地方经济发展和贫困人口的带动作用。

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从破败不堪的低矮“土坯房”,变成整齐划一的“红砖瓦房”,从靠天吃饭的自给自足,变成了入股分红的合作社……元古堆村的沧桑巨变,让考察团成员内心为之震撼,深切感受到元古堆人正在把幸福美好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元古堆村村委会主任郭连兵,是村子里的致富带头人。多年来,他带领村民们建立起农村合作社,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做起了苗木繁殖。“农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免费提供给农户树苗,仅这一项,带动贫困农户年增收3500元。”“拓宽发展思路,把产业做大做强,从而带动更多的贫困农户,让大家的钱袋子鼓起来。”郭连兵的想法,已经成为定西群众脱贫致富的共识。

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西秦岭交汇地带的定西,号称“陇中苦瘠甲天下”。尽管如此,以中医药、马铃薯等为主的优势特色产业已经成为这一地区的战略性主导产业,特色产业优势明显。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150万亩。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以上,是全国马铃薯三大主产区之一。

定西各级政府积极扶持和引导贫困户参与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去年,参与发展中药材的贫困户达到8万户,种植面积32万亩;参与发展马铃薯的贫困户达到11万户,种植面积达到54万亩。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的60%来自产业收入。到去年底,通过发展产业已带动脱贫6.6万户,33.68万人。

“产业兴旺,是摆脱贫困的基础。”通过走访农户、深入企业调研座谈,考察团成员进一步提出建议,可以考虑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

土生土长的女企业家李晓梅,多年来立足定西资源优势,用淳朴感情和辛勤耕耘回报这片沧桑土地。“不为困难找理由,只为脱贫想办法”,她探索出“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金融+精准扶贫户”等产业扶贫新路径、新模式,带动386人就业,吸纳临时务工人员1.2万人次,种植户收益6750元左右,就业人员收益在3万元以上,临时务工人员年收益1万元以上。

在座谈交流会上,考察团成员问:“依靠产业带动周边农户走上致富路,如何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李晓梅谈起了自己在创新投融资机制方面的体会。“把企业和农户进行利益联结,引导实体经济牵头合作带动。”她解释道,“融资通畅,是产业兴旺的保障。让分散到一家一户的扶持资金聚集起来,使资金变成股金、资产变资本,既解决了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又实现了贫困户与企业发展双收益的长效带动机制。”对此,考察团成员积极出谋划策,“充分用足国家对贫困地区的扶持政策,在产业扶贫政策范围内,用好国家对贫困地区的金融财税等政策的倾斜。”

考察团成员不辞辛劳,夜以继日地深入研究问题,每天晚上都召开碰头会,沟通交流情况。“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推进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为提质导向。”“把制度建设贯穿实施产业扶贫中,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一条条建议,一次次发言,无不饱含着考察团成员的热情与期待。

考察调研的时间是有限的,但是考察团成员对贫困地区的关注却将一直延续下去。初心不改,众志成城。甘肃省扶贫办的负责人说:“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各界人士的关心帮助下,我们发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精神,一定能决战决胜,创造反贫困斗争的人间奇迹。”

《 人民日报 》( 2018年07月18日 20 版)

(责编:施麟、贺迎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