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公益

流动儿童的教育补位

各种社会公益力量的参与并不足以解决他们面临的困境;专家建议,在更高层面进行教育投入上的转移支付

2018年09月03日20:13 | 来源:羊城晚报
小字号

羊城晚报记者 李国辉 实习生 罗梓茵 汤晨

开学在即,阴雨连绵,流动儿童们又迎来开学季,他们所面临的教育困境又一次摆在了我们的面前——获得公办学位难、缺少陪伴、师资水平低、与城市链接弱、面临回流成留守儿童的风险——这是北上广深等大城市里的流动儿童普遍面临的困境。

虽然,近年来越来越多社会机构和公益组织志愿者,正参与到帮助流动儿童提升教育质量、融入城市的服务中,但这样的“补救”和“守护”力量微弱……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院长冯帅章认为,面对流动儿童面临的教育困境,政府可以提倡和扶持更多的社会机构参与到帮扶中。但从根本上说,国家需要向流动儿童开放更多公办教育资源,给予民办学校更多的扶持和补贴,甚至在更高层面上进行教育投入上的财政转移支付。

特殊课堂

唤醒他们内心的创造力

6月12日下午,位于天平架沙太南路的新蕾五星学校,来自广州美术学院的志愿者郭练怡,给近20名自愿报名的学生上完了暑假前的最后一节课“走进美术馆——莫兰迪”。这些学生都有着一个共同的身份——没有广州户籍的流动儿童。

与其说是“上课”,不如说是“分享”。郭练怡用平等的交流方式,与20多名三年级到五年级不等的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绘画大师与色彩风格,让学生在互动中体验美和快乐。

郭练怡说,在课堂上,她没有让学生去画很漂亮的画,而是以分享的方式,让他们开心地去享受绘画的过程。如果通过这样的课程能让这些孩子学到点什么,希望是让他们明白“绘画不一定要画出个所以然,而是开心和愉悦、是表达自己的一种形式”。

“走进美术馆”的系列课程,是郭练怡与致力于以艺术启蒙关注流动儿童的小匡艺术公益一起设计的。在一个学期的时间里,她与其他志愿者一起,坚持每周到新蕾五星学校上课。

在2017年,这一课程就已被设计出来,并在科韵路小学进行了一学期的实验。活泼、注重互动……原本计划控制在20人以内的课程,常常吸引到四五十个孩子自发跑来上课。

小匡公益发起人曾海滨认为,艺术启蒙可以帮助流动儿童唤醒内心的创造力,这对流动儿童的长远发展将会有深刻的正面影响。

9年坚持

尽力让他们融入城市

青草公益是广州关注、帮扶流动儿童最长时间的公益机构之一。2009年,刚从名校读完高中的向芯和王向,就将目光投向了外来工子弟学校。她们联合20多名同学组成志愿者团队,第一次走进这些学校,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兴趣爱好。

作为青草公益的创始人,向芯和王向从小就接受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如今都还在名校读博士。为了带领“青草”走得更远,向芯选择了在哈佛大学攻读教育学,王向则选择在德国自由大学攻读社会保障方向。

九年下来,青草公益已将帮扶的流动儿童所在社区和学校扩展到了十多个,4497位流动儿童参与过青草公益的活动。

他们选择的帮助对象通常为10-15周岁的流动儿童。在这一阶段,许多流动儿童面临初中毕业,除考入公办高中的部分学生外,很大一部分将留在广州就读中职学校。

向芯和王向发现,家长和学生普遍对中职学校知之甚少,这容易导致孩子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未来几年要走不少弯路。

为此,她们专门到学校去给初三的流动儿童开课,让他们了解中职学校、专业,指引他们做好中职毕业之后的升学深造计划或职业规划。但尴尬的是,很多学生甚至不知道自己如果读完中职院校还可以继续攻读大专、本科,到学校推广时面临不小的阻力。

“很多孩子接触的中职院校信息几乎都是负面的,学校和父母都希望他们能考上高中。”

向芯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志愿者去学校开设这一讲座时,不愿意配合的学校,会直接将班级里成绩差的学生抽出来听他们的讲座。一些学校甚至担心志愿者的讲座会影响他们与中职院校的生源输送。

微弱守护

公益机构的多种尝试

魏佳羽是北京新公民计划公益基金总干事,作为一名物理学博士,他是较早的城市化背景下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者。

魏佳羽告诉羊城晚报记者,从2007年至2015年,新公民计划曾资助、操作过上百个关注流动儿童的项目。

为提高流动儿童学校的教育质量,他们曾尝试直接捐助学校,甚至希望将学校改造成为纯公益办学的机构,也曾设立教师奖励基金帮助提高师资水平……但最终,许多尝试都是“杯水车薪”、资金难以为继,最终不得不停掉。

“当你接触更多这些孩子后会发现,他们遇到的问题是缺少更多元的教育服务。”

魏佳羽说,从2015年至2017年,新公民计划又采取了新的帮扶方式,孵化了五家面向流动儿童的公益机构,有的做城市融入与探索,有的专做阅读类的活动,还有的专门做流动儿童性教育……从不同的细分领域为流动儿童提供微弱的帮助和守护。

他们还发现,在许多的民办学校里的图书馆“名存实亡”,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即使有也沦为鸡肋。于是,去年,新公民计划又开始了一项“微澜图书馆”计划,他们选择与不同的民办学校合作,招募长期合作的志愿者一起运营图书馆。

从去年开始,“微澜图书馆”已经在北京开了15个分馆,13个是与民办学校合作,另外两个是跟社区合作。

“我们希望这一项目能够还流动儿童一个活的图书馆。”魏佳羽告诉羊城晚报记者,他们已计划将微澜图书馆项目推广到广州,如今已谈好了合作学校。

问题探源

流动儿童教育投入不足

在王向看来,青草、新公民和小匡等公益机构所做的事情,就是在大部分流动儿童无法获得公办学位的背景下,尽量去进行制度外的“补救”。

尽管有着越来越多的社会机构和公益组织志愿者正在参与进来,帮助流动儿童提升教育质量、融入城市。但根据2015年人口普查的数据,中国有着1.03亿儿童受到人口流动的影响,其中就有3426万流动儿童跟随父母居住在城市。

魏佳羽称,这意味着,公益机构和组织能帮助到的流动儿童,只是其中少数一部分。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院长冯帅章对流动儿童面临的问题已有超过十年的研究。

“大量流动儿童只能进入专门针对随迁子女的民办学校,教育质量整体较低。哪怕现在很多流动儿童可以进入一些公办学校,但也是进入一些相对比较差的公办学校。所以,这么多年,我都有一个建议,就是要开放更多更好的公办学校给流动儿童,进一步消除基础教育上的户籍歧视。”

冯帅章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国家对流动儿童教育采取“两为主”的政策已经进一步深化为“两纳入”,即将流动儿童教育需求纳入流入地教育发展规划,将流动儿童教育经费纳入财政保障范围。这些都是非常正确的政策举措,但暂时还不能完全实施到位。

(责编:初梓瑞、庄红韬)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