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公益

大力发展普惠公益型民生

李小宁
2018年09月30日14:00 | 来源:人民网-公益频道
小字号

  所谓普惠公益型民生,是指民生领域中,惠及社会大众的公益事业。它既是国家治理和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支撑力量,也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抓手,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共同价值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社会建设方面更加强调以民生为重点。党的十九大以新的高度强调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勾画出社会体制改革的结构图与公益慈善保障改善民生的路线图,政社关系全面进入“放管服”结合的新时代,民生建设站在一个历史新起点,将以普惠公益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新时代对民生建设提出新要求

  坚持平等自愿、公开透明、激励创新、依法推进原则,大力发展普惠型公益,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1、中国梦内涵普惠公益型民生的目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公益慈善事业普惠民生,内在于中国梦战略设想中。综合考虑了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就业、收入分配、医疗、教育、环境、社会治安等等因素,“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

  2、全面深化改革要求普惠公益型民生导向

  发展现代公益慈善事业是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客观要求,体现十九大深化改革具体要求。改善民生是确保人民群众拥护改革、确保改革成功关键所在。民生问题根本在于利益,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处理好利益关系。企业利润追求与理性人利己私欲导向压倒社会建设发展目标,侵蚀公益慈善事业,只有用正确的“公”益民生利益观指导改革才能加以纠正。普惠公益型民生改革,才能使改革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

  3、经济新常态增添普惠公益型民生新动力

  普惠公益型民生涉及民生众多领域,直接体现经济发展成果。我国经济处于新常态,居民收入占比上升,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强普惠公益型民生建设,用法治力量助推公益发展,确立托底普惠、保基本机制,增加公益慈善组织压力与公众普遍参与度,竞争性市场机制推动公益事业创新发展,扩大社会资源规模和覆盖面,为经济增长增添新动力。民生问题关乎民心,系乎党运国运,普惠公益型民生建设决定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败。只有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建设公有公平共享大同社会,彰显以人民为中心价值取向。

  二、发展普惠公益型民生的几点建议

  1、发扬优秀传统慈善文化,培育公民现代公益意识

  弘扬传统美德,倡导现代公益文化,推进社会文明和谐。培育公民现代公益意识,多媒体广泛宣传,增强模范示范效应,营造社会公益氛围;完善公益政府奖,播种理念深入人心,激发爱心和参与热情。

  2.完善法规政策体系,出台税收激励措施

  ?推动社会募捐、社会团体、基金会等相关管理条例的修订与实施;鼓励地方出台普惠公益政策,形成多层次体系;优化激励机制,着力激发青年参与公益慈善内生动力,做大普惠公益型民生“蛋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3.促进普惠公益型民生组织发展,完善第三方评估制度

  ?培育和支持普惠公益型民生机构加快发展。引导扶持青年公益慈善社会组织发展,推进孵化基地建设;加强行业自律,推动行规行标建设,引导公平有序竞争;推进完善公益组织内部治理结构,增强社会公信力和透明度;改革运营机制,创新参与方式,打造品牌效应;构建大数据平台,完善第三方评估制度。

  4.加强公益人才培养,完善志愿者队伍建设

  依托高校和普惠公益型民生组织,通过互联网+教育,加强公益慈善学科建设,制定教育计划,培养专业人才,推动志愿者培训,完善队伍建设;制定从业标准和职称评定,提升服务效能;健全志愿者权益保障制度,满足社会各方需求。向西部、偏远、贫困地区投入更多公益慈善资源。

  5.不断拓展公益资源,推广公益民生中国方案

  新时期发挥组织新优势,汇集多方社会力量,拓展业务范围,创新业务模式。搭建青年创业服务平台,与公益共同成长。鼓励企业家、富人成立基金会;支持华侨华人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积极融入世界公益慈善事业,项目筹款和国际合作取得新突破;推广中国公益方案,增进人类共同福祉。

  6.加强党的领导,提升服务水平

  以党建为核心,强化组织领导,发挥主体作用;加大普惠公益型民生资金投入,完善综合保障机制;强化服务观念,增强服务本领,创新服务方法;出实招提升放管服水平,让普惠公益型民生见实效;提升社会监督水平,构建政府、行业、媒体及大众共同监督新机制;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化解新矛盾和新问题,为实现中国梦、精准脱贫凝聚强大力量。

  (作者:民生智库执行理事长兼秘书长,北京市普惠公益民生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责编:初梓瑞、贺迎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