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隙光”书局与杂志:用文学为残障人士点亮生命之光

在南京市高淳区淳溪街道“残疾人之家”,一间75平方米的“隙光书局”正以文化为纽带,为残障人士开辟一片精神栖息地。2025年3月,由残障人士主创的文学杂志《隙光》正式创刊,以33页的篇幅承载着他们的励志故事与生命感悟,成为全国首个以残障群体为核心创作力量的文学刊物。
“隙光书局”自成立之初便秉持“无障碍”理念,弧形家具、1.2米高的书架适配轮椅使用者,触感绘本与盲文书并排放置,为不同需求的残障人士提供便利。通过与凤凰数字传媒等企业合作,书局汇集了全球残障作家的优秀作品,成为南京市首个残障主题文化空间。
“每月最少要来十来天,这里给了我新能量。”残障读者周云表示。另一位常客黄玉芬则将书局称为“心灵树洞”:“在家苦闷时写下的心事,在这里分享后,快乐就有了回音。”
在创刊仪式上,《隙光》杂志主理人、肌肉萎缩症患者孙来生诵读发刊词:“那些被折叠的时光/被误解的沉默/被重力困住的身体里/始终涌动着未名的诗行……”杂志设有《社工日志》《生命礼赞》等专栏,既有专业社工与残障群体的平等对话,也有残障作家“以笔为翼”的生命诗篇。
作者代表陈伟伟分享创作感悟时写道:“命运的狂风把我吹向荒漠/我又饥又渴/就算是枯萎也要留住芳香。”她坦言,写作让浮躁的心沉淀下来,赋予生活新的意义。孙来生表示:“在《隙光》,每个灵魂都能找到停泊的港湾。”
据高淳区淳溪街道“残疾人之家”负责人介绍,该机构作为省级综合服务平台,年均服务残障人士超2000人次。“建书局的初心,就是想让光照进生命的裂缝。”她回忆道,“当一位沉默三年的精神障碍青年在杂志上发表第一首诗时,我们看到了文化疗愈的力量。”
目前,《隙光》杂志每期印刷300册,除向本地残障家庭赠阅外,还通过“数字共读”计划与新华书店、区图书馆联动,辐射全国读者。正如创刊号封底所印:“我们不是被定义的标本,而是正在生长的森林。”在这片文学森林中,每一棵树都在裂缝中执着地追逐阳光。
“隙光”项目不仅是文化助残的创新实践,更为残障人士提供了表达自我、融入社会的平台。高淳区残联表示,未来将进一步推广“文化+助残”模式,让更多残障人士在文学与艺术中找到生命的光亮。(孙齐飞 陈春燕)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