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星成長,用生命陪伴生命”專題論壇舉辦
孤獨症作為一種神經發育障礙,日益受到社會關注。為應對這一社會議題,施耐德電氣聯合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干預、預防與提升(IPP)實驗室、融愛融樂心智障礙者家庭支持中心、北京蒲公英公益發展中心及蝸牛我行開展融合陪伴公益項目研究調研,並於近日舉辦“伴星成長,用生命陪伴生命”專題論壇,分享在線融合陪伴對孤獨症兒童的干預研究進展,探索該模式未來推廣的可能性。
突破瓶頸 線上融合陪伴模式為孤獨症兒童教育提供全新思路
孤獨症譜系障礙(ASD)是一種神經發育障礙,患病人群不斷增長。為提升孤獨症兒童的社交能力,促進其社會融入,融合教育理念日益受到重視。融合教育主張孤獨症兒童與普通兒童共同學習,通過日常交往促進社交發展。然而在我國,受限於專業師資短缺、社會認知不足等因素,融合教育的推廣仍面臨較大困難。
幾年前,受Best Buddies International機構開展的心智障礙者陪伴項目的啟發,融愛融樂心智障礙者家庭支持中心、北京蒲公英公益發展中心及蝸牛我行創新性地開展面向孤獨症兒童及青少年的“線上融合陪伴模式”實踐,收到了積極地社會反饋。為了進一步解決孤獨症兒童教育問題,探索“線上”模式是否適用於低齡段的兒童群體,項目組展開系列研究。以兒童為干預主體,借助互聯網平台的便利性,跨越地域限制,促進孤獨症兒童與普通兒童的線上互動。作為一種創新嘗試,項目組通過為期兩年的研究實踐,對線上融合陪伴模式進行了初步探索。這種借助互聯網平台開展的同伴互動方式,在突破地域限制、促進社交互動等方面展現出獨特優勢,為支持孤獨症兒童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IPP實驗室負責人臧寅垠研究員表示:項目重點在於探索線上融合陪伴模式的可行性、接受度、陪伴的互動特點、以及實際的干預效果。從數據結果來看,是積極的。期待未來伴隨對這一模式研究的持續深化,可以更好的為孤獨症兒童的成長與發展貢獻力量。
數字化理念引領企業公益新范式 身體力行共創“善舉影響力”
自項目啟動之初,施耐德電氣便深度參與,通過資金扶持、技術支持及員工志願服務等多維度助力,為科研項目的順利推進奠定了堅實基礎。
施耐德電氣在踐行企業社會責任的過程中意識到,地域限制阻礙了公益行動的覆蓋范圍。因此,企業積極探索數字化公益新路徑,旨在突破地域界限,實現更廣泛的公益善舉。在本項目中,通過互聯網技術與專業干預的深度融合,孤獨症兒童與志願者在雲端建立一對一的緊密連接,顯著提升了融合陪伴教育的效率與穩定性。
隨著項目的深入,施耐德電氣員工積極參與其中,以實際行動踐行“生命影響生命”的公益理念。為確保志願服務質量,志願者們接受了專業培訓,確保每次在線陪伴都能高效、穩健地進行。
施耐德電氣副總裁王潔強調:“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時,應立足長遠,持續關注社會與環境,為社會創造持續價值。有能力的企業應結合自身優勢,勇於創新公益模式。在此項目中,施耐德電氣與多方合作,共同探索數字化公益新路徑,並鼓勵員工積極參與,不僅踐行了企業社會責任,更在企業內部傳播了‘可持續’的發展理念。”
線上融合陪伴模式成效顯著 模式推廣實現更大社會價值
在本課題研究的推進過程中,各合作方緊密協作,為公益與教育的結合探索出全新范式。線上融合陪伴模式打破地域界限,為孤獨症兒童家庭帶來全新支持。
研究數據顯示,該模式不僅有效促進了孤獨症兒童的社交互動和情緒表達能力,還對參與其中的普通兒童及其家庭產生了積極影響。為進一步推動這一創新模式的廣泛應用,項目組正著手編制詳細的實操指南,涵蓋互動流程、關鍵注意事項及適用對象等,旨在為更多希望開展線上融合陪伴的機構和家庭提供科學、系統的指導,共同攜手為孤獨症兒童的成長與發展貢獻更大力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