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公益

说说过年那些事 古人过年也时髦 放假春运看春晚【2】

2014年02月01日08:45    来源:新华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说说过年那些事 古人过年也时髦 放假春运看春晚

团拜本是古风

  团拜之名之俗古已有之,宋人的多种文献有录,如《朱子语类·杂仪》:“团拜须打圈拜。”又如周必大《青城小语庆新阳》诗题记:“记去年团拜人今作八处,感叹成诗。”再如王十朋《元日》诗:“弟兄团拜处,归去愿成行。”

  古代要数宫廷里的团拜规模最大,参加团拜的帝王宗室、文臣武将多达千人以上,向皇帝拜贺新禧,君臣一起观赏歌舞百戏。各级官府也有团拜,僚属至上官衙署贺岁,还遴选社会上的忠孝节义模范人物参加。

  民间的团拜,一是同宗族里拜尊长,二是亲族间拜贺,三是同僚友人之间的拜祝。

  若问古今的团拜有何不同,古人团拜时围成圆圈,跪拜及地,《朱子语类·杂仪》:“团拜须打圈拜,若分行相对,则有拜不着处。”而现在的团拜既不要打圈,更不要下跪。

先秦早有“贺年卡”

  贺年片不是近年才有,它肇始于先秦时期,因为纸尚未发明,就用竹木削成条刺写上贺词,称为“刺”。纸发明后制作的贺年片,习惯上也叫“刺”了。

  古代的贺年片大都用于官场和文人墨客间的拜年,而以官场应酬最为普遍。封建社会里,当官的关系众多,过年时,对上司以及有特殊利害者,必须亲往拜年的外,其余的就致送贺年片了,叫做“投刺”。

  投刺也不是官吏自己去送,而是差遣下人代劳。送“刺”的出发分送,到对方门外喊一声,主人出来接固然好,下人接也可以,交了就走去下一家,所以称作“望门投刺”。

  对此,明代陆容的《菽园杂记》中记载明白:“拜年,如东西长安街,朝官居住最多,望门投刺,或不至其门,令人投刺。”

  不少当官的因来投刺的实在太多,多所干扰,干脆在门外挂个箱子,广受各方投刺,好口彩称为“接福”。

  宋代拜年多用“飞帖”

  其实,现在我们的春节年味儿已经越来越淡,在有的大城市,除了超市贴出的大红宣传、家门口贴出的对联外,已经很难寻觅到那种春节的味道。很多人说,过年真无聊,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能寻觅到的乐趣反而越来越少了。在这方面,古人可比我们会游戏多了。可以说,春节在古代,就是老少一起狂欢的日子。

  除了贴对联、放爆竹之外,古人还有很多新奇古怪的主意,在没有电视、电影、电脑的封建社会,春节的确给了他们尽情释放的机会。我们现在过年很多时候都没有办法去拜访到所有朋友,因为路途遥远等原因,会用明信片等方式送上祝福。而古人也有用名片拜年的方法。宋代的时候,这种名片叫“飞帖”,由各家的小厮仆人代替主人送去其他人家,而每家又在各自的大门上挂一个红色的纸袋“接福”,用来装飞帖。明代的文徵明曾经写诗:“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另外,过年时,每个人都要喝一种酒屠苏。相传药王孙思邈每逢腊月,都要分给乡亲们一包药,百姓用这些药泡酒,可以达到驱寒、驱除瘟疫的作用,因为孙思邈的屋子叫做“屠苏”,所以乡亲们就把这种酒叫做屠苏。最有趣的是,这种酒要先给小孩儿喝,家中最年长的人要最后一个喝,苏东坡的父亲苏辙还曾“郁闷”地写过:“年年最后饮屠苏”的诗句。

  猜灯谜也是很重要的一项活动,正月十五,花灯会将古代的城市装饰得异常夺目。清代至民国年间,辽宁各地每逢重大节日,都会有百姓们提着花灯上街庆祝的情况。全国其他地区也有很多这样的习俗。每到正月十五夜里,每个人都提了自家做的最漂亮的花灯,点上蜡烛,跟着队伍在村子里走上一圈儿,非常壮观。花灯可以说是古代点亮节日气氛的最重要道具,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就描述了这样的情景:“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可见当时的人群是彻夜都在欢乐的气氛中。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沈光倩、吴佶)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