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痛病人"尿镉最高超标近5倍
2000年至今,黄贵强被一种"怪病"纠缠而丧失劳动能力:手脚关节处肿胀、剧痛不已,发病时周身麻且疼不能动弹。如今,他的双手从手腕到手背上凸出大大小小的疙瘩,手掌变形无法正常握合。
大约在同一时期,他的二哥黄富强也患上这种病,他们常常靠止疼药扛过发病期。而他的大哥黄进强在瘫痪10年后于2013年去世。
澎湃新闻拿到一份广西职业病防治研究院2001年3月对常屯46位村民的检验报告单,黄贵强的尿镉指标为24 微克每升,而《职业病镉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7803-1987》将尿镉的临界值定为5微克每升,该标准认为,慢性镉中毒时尿镉通常都超过此值;报告显示,黄富强的尿镉指标为4.29微克每升,黄进强的是11.25微克每升。
澎湃新闻根据前述46人检验报告统计,有20人约43.48%的人尿镉含量在5 g/L以上,尿镉含量的总体均值为4.95 g/L,接近5 g/L上限值。但尚不清楚该项检验所抽样本是否具统计意义。
在潮湿的南方农村,腰酸腿痛被认为是天气和劳作所致,1969年开始当村医的吴金杰说,找他看病最多的就是骨痛病人,他们常常让吴开几服膏药贴在痛处对付一下。
1987年,黄贵强还是常屯年轻健壮的村委副主任时,南宁地区冶金局、地区防疫站和县防疫站等相关人员到常屯取水、土样检测,并取村中部分老年人的血液和尿液化验。
他的母亲参与了那次抽检,化验后村中一众老年妇女被要求分批到矿职工医院输液,"去了十几天"。直到多年后,黄贵强才知道那就是"驱镉治疗",而村民对那次化验的结果一无所知。
黄贵强无法料到20多年后,骨痛也在他的手脚发作,他如今受困在被鉴定为"二级伤残"的身体里。
2013年,广西某高校教授曾带学生在常屯随机选取15个不同年龄段的村民(男性6名,女性9名)做镉污染对居民健康影响的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有4人骨质增生(骨关节病),11人有骨痛症状,10人眼球周围发现有明显的棕褐色环,4人身体关节肿大变形。但该教授提醒澎湃新闻,"这项调查样本量较小,仅可供参考。"
参照日本"痛痛病"确诊标准,学界普遍认为骨质疏松、骨质软化是重度镉中毒的典型表征,但骨关节病与镉中毒之间的关系则仍待研究。长沙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医师李继猛等人2013年发表的一篇论文认为,长期接触低浓度镉可导致钙排出增加,导致骨负荷加大而加重骨质增生。
在北京朝阳医院职业病与中毒医学科主任医师郝凤桐看来,"痛痛病"与日本战后国民营养不良、缺钙等背景有关。"现在的镉中毒表现可能不是当时那样",但他同时认为,也不宜把骨质增生看作镉中毒的必然表现。
澎湃新闻在常屯采访了18名自称有骨痛症状的村民,他们疼痛部位多是在腰部以下到大腿,小腿关节到脚掌,或手下臂到手掌,且从外观看有不同程度红肿变形。
比如82岁的黄民善大脚趾关节处肿大,脚趾头朝内蜷曲变形。她曾经参与2001年的那次体检,尿镉指标为16.95g/L;在这份46人名单中至今有2人已经过世,除了黄进强,还有一位名叫吴民全的老人,她的尿镉值为7.8 g/L。她的家人告诉澎湃新闻,吴大约死于2004年,他们不太能说清吴的死因,"前一天还在放牛,第二天突然就死了";在这份名单中,年龄最小的是一位1991年出生的,如今他已搬到外地,他在村中的邻居回忆,这个孩子在5到6岁时就有脚痛症状,"痛得抽筋,痛了就哭,晚上睡觉都听到他的哭声。"前述化验显示,他的尿镉指标为7.44 g/L。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