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公益

山西长治县东贾村如何由“差”变“优”

一个合作社 带活一个村

本报记者  刘鑫焱
2017年01月22日11:21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上培训课”如今成了东贾村民的新时尚。

  走进山西省长治县苏店镇东贾村,在红都专业合作社的培训中心挂着醒目标语:“培训一人、成功一户、带动一片、致富一方。”

  东贾村,是一个有500多户、2200余人的纯农业村,地下无资源,地上无工厂。过去曾是个村容脏乱、经济落后的村庄。短短几年,这里发生了深刻变化:村民人均收入由不到4000元增至1.5万元,村容村貌大为改观,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东贾村从落后村变为示范村,“差等生”变“优等生”。变化从何而来?

  改变单打独斗,产业覆盖全村,户户有大棚

  “以前以种玉米为主,一亩地一年也就几百元收入。”村民张敏回忆说,“几年前村里成立合作社,我租种蔬菜大棚,一年下来就挣了3万多元。”

  租合作社大棚,还得从2008年说起。当时的东贾村,村级组织软弱涣散,村民收入低。岁末村级换届,村民一致选本村出去的“成功人士”陈雪亮回来当村主任,想让他带动大家致富。

  “乡亲们期望高,我压力也非常大。”陈雪亮说,村里没啥资源,就有点地,干啥才能挣钱?

  陈雪亮看到东贾村的区位优势:交通便利,临近农产品物流园,可直面全国市场;土地品质好,适合种蔬菜,发展规模产业。“刚提出这个想法,很多人不支持,缺资金、怕市场风险。”

  自己带头干,示范给他们看。单打独斗,没规模不行。陈雪亮注册成立红都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当年,合作社以一亩每年600元的“高价”流转村里的闲散土地,建起10座反季节蔬菜大棚,再以每年7000元的承包费租给村里人种菜。

  一年下来,承包人尝到甜头,收益翻了番,示范效应明显。村民们积极参与,合作社迅速壮大。

  目前,红都农民合作社流转土地1500亩,建造冬暖式蔬菜大棚500座,东贾村400多户农民成为社员,基本实现户户有大棚,还吸引了周边村庄200多户农民参与进来。

  “生产在户,服务在社”,统分结合解难题

  “精耕细作是农民的长项,技术、经营却是农民的短板。合作社应该发挥农民的长处,补农民的短板。”陈雪亮说。

  基于此,红都专业合作社采取了统分结合的运行机制:由农户承包管理大棚,作为生产主体;合作社统一规划、统一供种苗、统一采购生产资料、统一技术管理、统一销售,实现多赢。

  “种了多少年地,应该不会有啥差头。”村民崔来英说,“可市场把握不好,今年贵了,明年贱了,有合作社牵头,农民才种着放心。”

  为推广新技术,在合作社的农资服务站门上贴着通知:参加培训的种植户可享受半价优惠。

  同时,合作社面向市场建立营销网络,组建销售队伍。通过“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等途径,开拓蔬菜市场。“根据各类蔬菜种子的销售情况,可以初步判断今年的市场情况。并把信息及时传递给社员,供他们参考。”这是陈雪亮预判市场的小绝活。

  合作社还为农户提供优质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推行标准化种植生产,提供技术服务;开展产销对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生产、流通成本。这些统一的农业增值服务,降低了农户市场风险,实现合作社成员收益的稳定提升。

  用农民的话说,就是“生产在户,服务在社”,生产主体是农户,产前、产中、产后等服务由合作社提供,形成农民与合作社紧密结合的利益共同体。

  谈及这几年东贾村的变化,村民们都说:“富了、净了、静了。”如今的东贾村,村里道路、环境有了大变化,这些都离不开合作社的带动。


  《 人民日报 》( 2017年01月22日 11 版)
(责编:史雅乔、李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