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公益

网络公益呼唤监管新机制

陈 静
2017年01月25日07:49 | 来源:经济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网络公益呼唤监管新机制

  互联网的双向互动与反馈机制,有助于“阳光公益”的真正实现,但也必然要面对合法合规的考验。公众的热情与善意需要呵护,建立应对新变化的新机制迫在眉睫

  在刚刚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一项数据格外引人注目:截至2016年12月,有32.5%的中国网民通过互联网进行过慈善行为,用户规模达到2.38亿。常言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募捐、公益众筹、社交圈筹款等公益新模式,让玫瑰是什么、送给谁、怎么送等一系列问题的答案,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用户对网络公益为什么充满热情?从技术上来看,便捷的支付渠道,让“一斤猪肉”“一只小鸡”之类的小额捐赠成为可能,降低了公益捐助的门槛。来自腾讯的数据显示,在腾讯公益平台上,每个网民的平均捐助金额不到10元。小额多频次,也意味着公益组织善款来源的去中心化,降低了其受到大捐赠人意志裹挟的风险,筹资风险也会因此降低。

  更重要的是,互联网的双向互动与反馈机制,有助于“阳光公益”的真正实现。在机制上,网络公益对项目质量和信息披露有比较高的要求,同时可以借助技术手段,将这些信息通过推送消息、私信、邮件等方式,不断告知捐助过相关项目的用户。因此,公益组织为了给募捐者激励,必须及时沟通与反馈,还要面对用户对包括项目设计、预算数额等进行的“挑刺”,从而提升项目执行能力。

  不过,技术与机制并不是网络公益蒸蒸日上的全部因素。一方面,从“免费午餐”到“冰桶挑战”筹款,一系列运用筹资新模式的公益活动的成功,展现出移动互联网在传播方面的优势,社交网络的发达也让公益项目能够借助社交传播,获得更多触达用户的渠道,“全民公益”的氛围正在形成。另一方面,网络公益的便捷和“碎片化”,也带来了公益项目的多元化,从扶贫、医疗、教育等传统公益项目,到环保、文化、艺术、农业等新型公益项目,公众有了更多的捐助选择,更能吸引不同群体参与到慈善捐助。

  海量用户的参与,在为公益行业带来直接的金钱的同时,也使公益形式进一步丰富起来。拿支付宝近期“换五福”活动中的给好友的蚂蚁森林浇水来说,其实就是“羊毛出在猪身上”,用户用流量和注意力交换了企业捐出的公益资源。与此同时,公众的角色也不再是单纯的捐助人,他们可以与公益组织分工合作,成为公益项目的发起人和执行人,而公益组织则负责进行募款、监督执行和资金监管,从而促进网络公益形式的进一步创新。

  不过,硬币总有两面。正如此前罗尔为白血病女儿微信筹款引发一场风波一样,网络公益也必然要面对合法合规的考验。谁有资格发起筹款?网络募捐的真实性如何验证?对没有发布资质的捐款信息,社交网络平台如何管理?这些,都是眼下网络公益必须面对的问题。毕竟,公众的热情与善意需要呵护,建立应对新变化的新机制迫在眉睫。

(责编:朱江、史雅乔)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