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公益

“中国天使”,远在异乡的坚守(记者观察)

2017年02月08日08:07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扫描二维码
  看更多内容

  自1963年应邀派出第一支援外医疗队以来,中国政府已向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欧洲和大洋洲66个国家和地区派遣过援外医疗队,累计派出2.4万人次,诊治患者2.7亿人次。一批又一批援外医生以“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精神,为增进与受援国人民的友谊发挥了重要作用。

  每逢佳节倍思亲。我援外医疗队依然坚守在驻地,他们也更思念远在祖国的亲人。借此组报道,希望能让读者更好地了解援外医疗工作,并向这些“中国天使”致敬。

  

  女儿降生,只能远隔万里看视频

  本报赴圭亚那特派记者  王海林

  援外地点:南美洲圭亚那

  援外情况:自1993年起,中国政府向当地派驻12批援助医疗队,共计162人次

  圭亚那首都乔治敦市,周末。“丁零零零……”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普外科医生赵耀得知急诊来了一位车祸外伤重病人。X光检查显示:左侧6根肋骨断裂、骨盆骨折,头部有外伤但无法进一步明确有无颅脑损伤。当地医院无法处理,紧急转诊至圭亚那最大的公立医院乔治敦医院。患者送达时已休克昏迷,血压几乎无法测出。

  “怎么办?”赵耀在问自己的同时也告诫自己要冷静。由于医院没有CT机不能进一步明确诊断,赵耀决定进行腹部穿刺。抽出不凝血后,他判断存在腹部出血情况,决定立即采取紧急手术。一周后,患者恢复良好。查房时,赵耀竟听到对方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谢谢中国医生,是您救了我!”

  这仅仅是无数中国援外医生故事中的一例。眼科医生李晓峰提到他收到的第一封感谢信,“看到患者康复后感谢的话语,一切都值了。”李晓峰笑称。援外期间,女儿出生,同事向他视频直播了宝宝降生的过程,那一刻他对妻子无比愧疚。“爸爸你去哪了?你应该在手术间门口等我的……爸爸,你在哪儿?在干什么?为什么我们从未谋面我却如此想你。”这是李晓峰在博客里写下的话,他很想念自己的女儿,但他知道,还有更多患者需要他。

  中国医疗队成为当地民众心目中的“中国天使”。中国(江苏)第十二批援圭亚那医疗队于去年6月13日抵达圭亚那,开展为期一年的援外医疗工作,医疗队分别在圭亚那首都乔治敦及林登设置两个医疗点。截至去年年底,医疗队共完成门诊12499人次、手术1292人次、麻醉1315人次、抢救危重患者293人次。副队长、普外科医生左洪生、烧伤整形科医生万能及妇产科医生束晓明还开展了多个圭亚那的首例手术。

  针灸科医生胡勇是医疗队也是圭亚那唯一的中医师。中医极受民众欢迎,当地人称针灸为“神奇的针”。一位患腰椎间盘突出的印第安人在被针灸治愈后,跑到丛林中摘下一小袋野果送给胡勇,“虽然又酸又涩,可吞下去的是满满的欣慰与自豪!”胡勇回想起来感到了“甜”意。

  医疗队队长、内科医生陈连华带队为中华会馆的女同胞、养老院里的老人义诊,还为热带雨林深处的矿业员工送医送药。圭亚那中资企业协会秘书长王军告诉本报记者,医疗队就是圭亚那华人的“定心丸”。中国驻圭亚那大使崔建春对本报记者表示,中国医疗队的敬业负责令当地人交口称赞,堪称中圭友谊的“民间大使”。

  

  手机照明,成了“手术必备技能”

  本报记者  王伟健

  援外地点:非洲坦桑尼亚桑给巴尔

  援外情况:自1964年起,中国政府向当地派驻26批援助医疗队,共计677人次

  2016年11月26日,由中国政府援建的阿卜杜拉·姆泽医院开业典礼仪式在桑给巴尔的奔巴岛举行。经过两年的升级改造,如今该医院已成为奔巴岛上规模最大、最现代化的医疗中心。这所医院是江苏援桑给巴尔医疗队的新成果。来自无锡市的21名医务人员组成的中国(江苏)第二十六批援桑给巴尔医疗队,已在当地工作近两年。他们用精湛的医术和赤诚爱心服务当地,被坦桑尼亚桑给巴尔总统谢因称为“我们最尊敬的中国医生”。

  到了桑给巴尔,才体会到条件的艰苦。停水停电是常态,用手机给手术照明已成为大家的“必备技能”;呼吸机没电,就得手动“捏皮球”维持病人呼吸。口腔科董武医生在当地的第一台手术,就遇上停水、停电、吸引装置罢工。

  医疗队队长徐卓群带着12名医生在桑岛上最大的纳兹·摩加医院工作,缺医少药是他们面临的又一挑战。麻醉师黄东晓是个“香饽饽”,没有先进设备保障,基本靠他的经验和观察。CT室胶片打印机坏了,没钱维修,显示器也只有一台,影像科医生闾长安只能见缝插针,对着显示器读片完成诊断报告,并用手机拍下CT图片给临床医生和病人。

  最揪心的是当地艾滋病高发,防护工作困难重重。尤其是妇产科最容易遇到大出血的病人。妇产科医生吴伟燕戴着两层手套,穿着雨靴,戴上塑料围裙,在汗流浃背中完成了数百台手术。徐卓群是泌尿外科医生,他在当地先后开展了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两项新技术。眼科医生赵伟,在桑岛每天完成上百门诊量和多台手术的情况下,还通过“光明行”活动,把先进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带到奔巴岛,为当地患者送去“光明”。于路在国内是神经内科医生,在桑岛却要负责包括糖尿病、杂科疾病、消化内镜在内的普内科工作,他半年内成功开展了300多例胃镜检查,成为桑岛首位独自成功实施肠镜检查的医生。

  奔巴岛是桑给巴尔的一个离岛。医疗队副队长赵新带着其余医生驻扎这里。在新医院修好之前,他们借用当地一个仓库作为医院。条件之艰苦,外人难以想象。医疗队来之前,这里连麻醉仪都没有,全麻手术无法开展。

  52岁的哈勒凡·马塔尔在奔巴岛北边一家地区医院的药房工作。8个月前的一起摩托车车祸,造成右小腿开放性骨折。在医院治疗数天后,伤口出现感染症状。当地医生束手无策,建议他截肢。绝望中,家人带着他乘车50多公里,找到中国医疗队,保住了这条腿。采访中,他撩起裤脚,向记者展示腿上的伤疤:“再治疗恢复一个月,哪怕是剧烈运动也没问题啦!”骨科医生杨晓说,从前碰到骨折,当地人都怕去医院,认为看医生就等于截肢。这种情况已慢慢改变。杨晓最忙时,一周要进行10多台手术,“能多救几个人,累点儿也值得。”

  “中国医生对病人非常好!”阿卜杜拉·姆泽医院的护理主任艾德利萨·萨利姆说,“当地的病人,不管远近,都会到这里看病,他们就是冲着中国医生的高尚医德和高超医术来的。”

  

  治安恶化,下乡义诊得警察护送

  本报驻澳大利亚记者  李  锋

  援外地点:大洋洲巴布亚新几内亚

  援外情况:自2002年起,中国政府向当地派驻7批援助医疗队,共计70人次

  2015年初,中国(重庆)第七批援巴布亚新几内亚医疗队抵达莫尔斯比港,执行为期两年的援外任务。抵达驻地后,队长张劲松马不停蹄,拜访卫生部和莫港总医院负责人,商谈工作方案。短短半年时间里,中国医疗队就完成门诊、急诊1500多人次,开展各类手术420多例,抢救危重病人10多人次,赢得患者和国际同行的尊敬、赞誉。

  病理科医生于晓东主动复查医院以前的病理切片,发现当地医生将一例宫颈炎病人诊断为宫颈癌,沟通后确认为误诊,获得医院病理科主任的充分肯定。脑外科医生朱贤富和放射科医生项劲驰,对一例小儿外伤性硬膜外血肿的诊断被手术活检确认,让来访的澳大利亚小儿脑外科杰弗里教授心服口服。

  一天夜里,急诊科收住了一名严重的颅脑贯通伤患者。一支箭从其右眼眶射入,深入颅内大约25厘米,如何治疗成为对中国医生的严峻考验。朱贤富揣摩着多种方案:方案一是直接从原射入口拔出箭头,这是最简单直接而且创伤小的手术方案,但风险是箭头在穿过脑组织时可能已伤及大动脉和静脉,拔出箭头时有可能引起大出血,病人会在手术中迅速死亡。方案二是直接开颅分3段取出颅内箭头,可这个方案需要开眼眶、前额和后颅3个地方,耗时多出血多,病人能否挺过去是个未知数。

  几经考量,大家最终确认手术方案:先按方案一把箭拔出来,术后立即复査,并做好实施第二套方案准备。

  手术开始,手术室所有的医生和护士几乎全来了。箭头一厘米、一厘米地从颅内取出,当整支箭被完全取出时,所有人报以热烈掌声。术后复查,伤者头颅CT未见颅内大出血,病人最终康复,视力基本恢复正常,四肢活动及语言表达无一受限。

  这次手术后来作为范例在莫港总医院大外科宣讲,项劲驰为大外科全体医生讲解了这次手术前的图像重建。大外科主任齐瓦教授向中国医生由衷感谢,因为他们不仅救治了伤者,同时教给了巴新医生新知识、新技术。

  随着该国局势的变化,治安状况恶化随时威胁着队员们的人身安全,以至于医疗队在下乡义诊时都不得不由警察护送。除上班外,医疗队大部分时间只能呆在驻地,生活单调乏味。当地传染病高发,10名队员中有9人先后感染上登革热。张劲松告诉本报记者,尽管生活环境艰苦,但能为善良朴实的巴新民众救死扶伤,他们深感骄傲。

  

  送上水果,表达信任与尊敬

  本报赴尼泊尔特派记者  苑基荣

  援外地点:亚洲尼泊尔

  援外情况:自1999年起,中国政府向当地派驻9批援助医疗队,共计160人次

  25岁的扎玛痛经已经7年多,因为不懂医学常识,她曾一度怀疑自己患了癌症,心理压力非常大。“当听说中国医生来这里,我非常高兴,一大早6点就赶到这里排队”。医疗队妇产科医生杨静华仔细看过B超单后,判断她没有长肿瘤,应该属于痛经问题。

  尼泊尔女性一年四季都穿凉拖,不穿袜子,脚部受凉容易导致痛经。杨静华给扎玛一些治疗痛经的药品,并耐心告诉她要注意保暖,避免过度劳累。诊断结束后,扎玛眼里含着泪水,非常感激地看着杨静华,久久不肯离去。这是中国(河北)第九批援尼泊尔医疗队去年11月23日在尼泊尔蓝毗尼义诊现场的动人一幕。

  医疗队于2016年3月抵尼展开为期一年的医疗援助工作。队长李冬斌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援尼医疗队承担着一线出诊、培训当地医疗人员和开展学术交流等任务。截至2016年11月,医疗队已门诊接诊6200余人,完成1500余例手术,巡诊5000多公里,多次举办大型义诊活动,最多一次接诊1500多人。病理科医生侯素平做病理切片,完成1.1万份英文报告,平均每天40多份;放射科主任医师田庚共阅读包括CT、核磁1500余份报告。

  这些数字背后是医疗队艰苦的付出。医疗队工作的毕·普·柯伊拉腊肿瘤医院位于巴拉特普尔市,在首都加德满都以西约140公里,驱车需要7个多小时。虽然工作、生活条件很艰苦,但队员们的医术和奉献精神却丝毫不受影响,靠着过硬的本领和热情的作风赢得当地群众的信任和尊敬。

  医疗队来到尼泊尔第二个月,遇到一位来自尼印边界地区50多岁的女性患者,她腿痛3年多,生活处于半自理状态,多次就医无效,听说来了中国医疗队,慕名前来就诊。中医科施会芹诊断后,决定采用针灸疗法,7天后患者的疼痛感明显减轻。考虑到患者家境贫寒,医疗队还给她减免医疗费用,队员们在业余时间还加班加点为其做针灸、烤电和理疗,经过40多天医治,患者完全康复。她带着一大袋香蕉前来感谢医疗队。这样的案例太多太多,李冬斌告诉记者,队员晚间在宿舍区散步,经常有被诊治过的当地百姓带着自己采摘的水果等在路边送给队员。

  尼泊尔首位女总统班达里去年年初在总统府接见第九批医疗队队员时表示,2015年“4·25”特大地震发生后,中国医疗队临危不惧,冒着余震不断的危险,积极救治了大量伤员,以实际行动体现了两国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友好情谊。

 

  图片说明:

  图①:1月9日,援圭亚那医疗队妇产科医生束晓明在查房时,向产妇询问康复情况。

  本报记者  王海林摄

  图②:2016年11月23日,援尼泊尔医疗队在蓝毗尼进行义诊。

  援尼医疗队供图

  图③:2016年12月18日,援巴新医疗队队长张劲松应邀与巴新卫生部秘书长帕斯科·卡西共进晚餐。之后,秘书长为医疗队寄语:“感谢中国医疗队为巴新人民健康所做的贡献。”

  援巴新医疗队供图

  版式设计:张芳曼


  《 人民日报 》( 2017年02月08日 23 版)
(责编:史雅乔、李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