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公益

被古诗词串起的心理联结

朱虹
2017年02月10日14:44 | 来源:中国青年报
小字号

  好友春节去夫家当孝顺儿媳,返京后首聊,内容竟不是天天做一大家子的饭有多辛苦,而是“厉害了,我的姝”——每晚都在追看央视中国诗词大会。我说你一个文化人显摆去了吧,她说:“真不是,我们是全家老中青共同关注,每天晚上都不错眼珠盯着看。你说,这是为什么?”

  “中国诗词大会”本质还是一场真人秀,但“大会”及亮点人物早已登上网络热搜榜。“复旦附中女生武亦姝”本人并没接受过采访,却已一夜蹿红。网友感叹,“在现实生活的夹缝里再次憧憬一下诗和远方”“重温儿时的记忆总是令人温暖而欢畅”“腹有诗书气自华——在秀场里终于见到这样的人”……

  回看几期节目,当音乐一起,诗句先后从嘉宾、主持人和选手口中吟出,美妙的意境慢慢涌来时,内心颇有一点感动。熟悉、美好或令人温暖的事物才会打动人吧!

  为什么这么多人会为这一场真人秀痴迷?我想,还是跟心境有关,诗词歌赋与我们内在的世界相互激荡,发出叮当作响的共鸣,人们被理解的需求得到满足,它让联结发生。

  我问朋友,你为什么这么喜欢呢?“我想起了学背诗词的童年,简单的生活、快活的心情,每天对未来充满憧憬,其乐融融,都是美好的记忆。”太多的中国孩子是以《唐诗三百首》启蒙的,家长一句“好雨知时节”,孩子接一句“当春乃发生”,彼时父母眼里的笑和不愠不火的期盼,小院里慢慢流淌的光阴,都印刻在了孩子脑子里。

  中国诗词不只是一些语言符号,它与接触时的情境镶嵌在一起,构建为我们认知世界中的图示。念起了诗词就好像这些早期印刻被重新勾勒,朝花夕拾,穿越回到过去,与童年的自我相伴。

  不过,另一位图书编辑朋友却说:也有血和泪啊,背不下来不让玩儿,背完一本又一本。但是,这位编辑今天的事业做得游刃有余,难道没有早年间积累的功效吗?这同样是与早期经验的联结。

  有人说,喜欢就是喜欢,我喜欢诗词,因为它很美,词语美、韵律美、情怀美、意境美。在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看来,审美需要是超越了人存在需要的成长需要,对美的追随,是因为我们期待与更具情趣的生活联结,亦让自己被诗词辉映出更好的气质——“我不是凡夫俗子哦”。

  还有人最中意中国诗词的简约又丰富。“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言简意赅、意象清晰,随口一句包涵千言万语,而我们以诗代言,是期待自己的表达更精准,同时味道悠长。此为与个人自我塑造的联结。

  热爱诗词的武亦姝说:喜欢一位诗人,就仿佛有个人,可以一起聊……英国人可以引用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印度诗文化有泰戈尔做代表,俄罗斯的普希金、智利的聂鲁达、以色列的阿米亥……他们的诗无不是各国人民相互交流、拉近彼此距离的桥梁。点评嘉宾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说,他曾遇到很多海外华人,不管在他乡生活多少年,如果见面后忽然一起诵读出一句古诗,就立刻有情感的流动,心灵的交汇,恍若天涯知己……此为在人际相处中产生的联结。

  且不说,诗词还成就了那么多的故乡古迹可以凭吊感怀,寄托了千百年来游子的乡愁,古诗词给中国人打上相同的文化符号,如同代代相传的DNA,它影响着认同感、归属感和被接纳感的获得,那是与历史、传统、家国信念的联结。

  记起17岁时,人生第一次给报纸投稿,以唐朝诗人柳宗元的《江雪》开头,五六百字表达告别祖父的哀恸。现在想来,那时的文字一定极其稚嫩,内容也空泛,但竟然被刊发了,或许是因为透过“独钓寒江雪”,编辑体会到了一个女中学生的伤心,可能也是想给予些许慰藉吧。

  面对苟且生活的人们,春节期间不得不陷入逼婚、逼生孩子、亲友攀比、广散红包的俗务中,此时忽然有一个缝隙可以与诗酒相伴,想起几乎忘却的远方,这时,故乡亲情似乎变得真切,精神的放逐可以再飞一会儿……

(责编:史雅乔、李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