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公益

有一种幸福叫“回家过年”

吴晓东
2017年02月13日08:47 | 来源:中国青年报
小字号

  年关将至,东子也加入了每年一次的中国最大的迁徙——春运的人群中。东子大名宋熙东,北漂满语歌手,此前的3个春节,他都是独自在北京度过的。

  今年,东子准备过年的地方,是距离北京1800公里的黑龙江省孙吴县四季屯,住在那里的90岁满族老人何世环被称为“满语活化石”。14年前,东子和何奶奶因满语相识,他们彼此说着只有两人能听懂的满语,渐渐找到了亲人间相互依靠的感觉。

  “小的时候,过年满满的就是甜的味道。”东子17岁那年离开东北老家闯荡北京,父母相继去世后,他已经找不到回家过年的感觉。年事已高的何奶奶多次邀请东子回家过年,在北京感觉孤单的东子也想再次体会家的味道,今年准备和何奶奶一起过个年。

  写春联,贴福字,堆雪人,包饺子,拜年吃团圆饭,2月11日起CCTV-9央视纪录频道开播的10集纪录片《回家过年》里,东子终于在天寒地冻的中国北方找回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天伦之乐,这是他在这个春节收到的最温暖的礼物。

  “把他爱吃的、想吃的都让他吃一遍”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纪录片《回家过年》聚焦春节,记录了一段段至真至纯的情感,为普通人留下了一张张过年全家福。

  回家过年之路,东子要转两次火车和一次汽车,30多个小时后才能到达。过去的十几年间,东子每年都会不止一次地到何奶奶家探望老人,但今年与以往不同,父母去世后,这是东子迎来的第一个有亲人陪伴的春节。

  上火车前,东子在北京给何奶奶买了件衣服,红色的。给何奶奶孙女关爽带的礼物是一个小乐器尤克里里。他还带回了一本影集,里面有跟家里人不同时期的合影,还有一些自己巡演的照片,“奶奶可以跟别人显摆一下,就说我孙子在北京呢,挺好的”。

  早在两个月之前,何奶奶一家就开始为迎接东子回家忙个不停。满族人家春节最讲究的食物“满族八大碗”早已准备好,一家人只有一个心愿:“把他爱吃的、想吃的都让他吃一遍。”

  千里之外的这个传统满族人家,成了东子失去父母之后最温暖的牵挂。四季屯地处黑龙江右岸,绝大部分村民都是满族人,偏僻的地理位置和不便的交通条件,倒让这个小村落较为完整地保留了满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不过满语已经不再是村里的通用语言,只有极少数老人家还能够用满语流畅地交谈。何奶奶的家人平日里都用普通话交流,这让老人家总有些许遗憾。孙女关爽从小跟何奶奶学过一点满语,可一上学就差不多全扔了。这些年,村里很多人跑到城里寻找机会,能跟何奶奶说话的人越来越少。只有东子一来,这一老一小才能用满语说个痛快。东子最爱听老太太骂他,就像当年自己的亲奶奶那样。

  “第一次去采风的时候,她都不想见我。给她打电话,我说我是一个满族小孩,我说我想学习满族话,然后我就用满语跟她说,我那满语说得特别差,但是老太太听得懂,听完之后特别激动,让我去了,从那天开始我们建立了祖孙之情。”

  一边连打带骂地责怪东子又买了新衣服,自己到死也穿不完,一边又赶紧穿上新衣服,即使腿脚不利索,也要去邻居家显摆,逢人便说“这是孙子买回来的”,90岁的何奶奶头脑清楚:“这么些年了,他就拿这儿当个家,我东子想要什么,来个电话我都能给,我想要什么跟东子说,东子给我能拿回来。骨肉不亲,人情亲。”

  该回北京了,东子带着奶奶给的袍子,老婶给绣的鞋垫,还有全家人的祝福。看着东子远去的背影,何奶奶默默擦着眼泪……

  一个守着边防,一个守着家

  塔斯提哨所是新疆漫长边境线上的一个普通哨所。塔斯提,蒙古语的意思是石头滩,这里一年当中有一半是冬天,干旱多风。30多年前,一首叫做《小白杨》的歌曲形容官兵像白杨树一般扎根在这里,让这个位于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边境上的哨所变得家喻户晓,而在塔斯提哨所,“小白杨”也早已被当作一名无声的战友,30多年来从未更改。

  王克怀是塔斯提哨所三期士官,今年是他在哨所的第10个年头,他是驻守在这里时间最久的兵。

  3年前,周睇和王克怀结婚,儿子出生后,她在哨所山脚下的县城和另一位军嫂合租了一套房子,夫妻俩山上山下,一个守着边防,一个守着家。家,在这里有着些许无奈,但更多的还是思念和温暖。虽然山上山下只相隔60公里,但按规定,夫妻俩一年只有30天的见面时间。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在很多人看来,当春节的鞭炮声响起,一家人围坐在桌边,说着笑着,彼此祝福,这才是中国人过年该有的年味儿。为了这一刻,忙碌了一年的人们纷纷踏上归途。有一种幸福,叫回家过年。这个春节,虽然丈夫还是无法回家过年,但周睇还是盼望着一家人能在哨所有一个短暂的团聚。

  团聚的日子终于到了,但一场风雪将哨所与外界隔绝,要想到达丈夫驻守的哨所,周睇只能搭乘给哨所运送给养的汽车。冬季那里的气候变幻莫测,一切都要凭借好运气。在齐腰深的积雪中开车,无论是谁,都仿佛是在与老天爷做游戏,但这是一家人过年团聚必不可少的前提。

  春节临近,解放军报记者照例来到哨所拍摄贺年照片,战士们与“小白杨”的合影将在春节期间发表,这也是他们向千里之外的家人拜年的方式。然而,给哨所增添更多节日欢乐的,还是军嫂和孩子的到来。对于丈夫和父亲王克怀来说,这更是他们这个家最幸福的时刻。

  每张面孔都是一个中国故事

  37岁的蒙俊源是广西梧州人,他和妻子在广东佛山打工已经9年,父母和两个儿子都在老家生活。有人说“骑摩托车过年是广西人的信仰”,每年从广东骑摩托车返乡的广西人超过10万。今年春节,蒙师傅还是要带着老婆骑摩托车回家去。为了路上相互有个照应,蒙师傅特意召集了一些工友一起出发。

  来自安徽的朱煜和来自山东的马传令结婚3年,已经有了一个儿子。以往的春节,他们不是在山东过就是在安徽过,而今年,他们要第一次和双方父母一起在北京过春节,因为他们的“二宝”即将出生,这是一个注定忙乱但又热闹的春节。

  春节临近,家在吉林的中学教师任丽丽开始打点行囊,准备出发去三亚,此时,她的父母正在三亚和一群同样来自东北的老人准备迎接春节的文艺节目。近些年,像任丽丽父母这样到海南过冬的老人越来越多,他们被称为“候鸟老人”。在家乡工作的子女在春节到来时,则带着家乡的土特产,飞到异乡回家过年,因为,爹娘在哪儿哪儿就是家。

  42岁的魏建立10年前离开河南周口老家,来到杭州从事快递工作。年关将至,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网上购买年货,快递包裹量不降反升,魏建立计划的回家时间不得不一次次推后。离春节还有5天了,魏建立终于开着面包车,驶上了8小时车程的回家之路。

  从偏远深山里搬进新居的贵州贫困户周丽蓉,经历了住进新房的短暂喜悦之后,面对即将到来的第一个春节又喜又忧:喜的是自己有了在景区卖旅游纪念品的工作,每天在景区培训学习新东西,又唱歌又跳舞,还准备去参加新年表演;忧的是,想把老人接来过年,还想买一头猪,给小孩添身儿新衣服,家里过年需要更大的开销。

  ……

  农民工返乡、网络经济、保卫边防、扶贫搬迁、二胎时代、候鸟老人、留守儿童、催婚、升学等社会热点问题,10集纪录片《回家过年》记录的故事分布于北京、上海、广东、广西、吉林、黑龙江、海南、新疆、福建、浙江、贵州、河南、山东等地,在讲述一个个家庭团聚故事的同时,兼顾中国不同区域的年俗文化,用平视的视角记录下普通中国人的团圆、亲情、梦想和希望。

  “在中国人的心结里,安居方能乐业,家才是日常生活的终极梦想。在大地上安居,在屋檐下相守,其实就是一个延续几千年下来的‘中国梦’。”《回家过年》总制片人张旭说,《回家过年》可能更像某种向家致敬的仪式,“每张面孔,都是一个中国故事”。

(责编:史雅乔、李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