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公益

巴川中学王苗:留守儿童长大了

——巴川中学学生王苗做客人民网 畅谈教育与跨国公益

2017年03月31日16:15 |
小字号

3月17日,巴川中学学生王苗、新鸥鹏集团副总裁杜积西做客人民网,与人民网记者畅谈民办教育与跨国公益。

从“教育+”看教育供给侧改革

提到巴蜀文化,想到的永远是悠闲从容的,淅淅沥沥的雨声,若有若无的轻雾。这里有诗词经纶,也有古朴神秘。水之滋润,雾之浸润让人沉醉其中。

坐落在西南重地重庆的新鸥鹏集团,从事深耕教育,从教育家到教育+,成功转型。

提起教育事业的开拓与发展,杜积西谈到:“2017年是我们中国民办教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尤其是它以新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法过后为标志。新阶段,就是民办教育要做好加法和减法。减法,我首先认为民办教育要认清自己的自身定位。公办学校强调公平、均衡。民办则要强调你是优质的,你是提供可以选择的。要把那些浮躁的东西去掉,要真正地在自己的领域里面,提供好人民可以选择的优质的教育。我觉得这个要做一些减法。”

“加法,我认为现在就是教育+。我们新鸥鹏提了一个概念,‘从教育家到教育+’。第一个是家庭的家,教育家,专家的家;第二个教育+,一个加号,加法的加。‘教育+’要做好哪几个加法?第一个加,教育+技术,整个世界因技术发展而变化,而且技术是在加速度发展,它对我们整个的各个行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第二个加,教育+生活。我认为教育下一个革命,是场景性的革命。我们教育要打开教室这个窗口,还要打开我们学校的围墙,让我们走向社会,走向世界。第三个加,教育+国际化。我认为,像王苗她们这一代人,我相信她应该是更国际化的。因为世界都在我们手中,我们应该以更加全球化的视野,国际化的视野,来看这个世界。所以我觉得加法简单来讲就应该是教育+技术、教育+生活化、教育+国际化。”

被重庆群众津津乐道的巴川中学,就是新鸥鹏教育理念“从教育家到教育+”的落地执行者。

以上是关于大家都关注的普教领域。除了普教,新鸥鹏集团教育双生花的另外一个则是:产业教育。“虽然产业教育目前发展进步很大,但是全社会对产业教育的认识需要进一步加强。就是职业教育不是说是一个没法的选择,我们现在好象有了一种惯性思维,高中考不上好的,就读产业教育。我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走学术这条道路。很多人从技术这条道路上更可以实现你自己的。尤其在很多国家,比如德国、澳大利亚,包括亚洲的新加坡,他们在产业教育方面做得很好。产业教育可以带来真正的变化,并不是说产业教育是一种走投无路的选择。”

房地产学院在产业教育这一块做了很多的探索。办产业教育,要真正把握产业教育的规律,把产业教育办好,实现供给侧改革。以行业命名,定位自身,产业教育要跟行业充分组合,新鸥鹏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岩石中的一颗钻石 从留守儿童到留守儿童关爱者

在巴川中学,王苗这个名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王苗曾经是一名留守儿童,父母都在缅甸工作,她也因为父母的原因,经常往返于中缅之间。在缅甸的时光,她留意到缅甸当地的留守儿童得不到教育的问题,由此,王苗开启了她的公益世界。“心苗之家项目在我们巴川中学搭建,还有一个空中课堂,在我父母所在的缅甸第斯特区,在那边帮助当地的学校改善教育质量。”

在提到是否会扩展自己的公益版图时,“我现在目前没有打算横向的拓展。我觉得现在我希望能够从深度上不断地开发、拓展。因为我觉得现在我并不是特别成熟。因为自己还是一个学生,可能做出来的项目,还不太成熟。而且,这个领域我觉得是很难有先例让我去学习,去模仿的。所以我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到了大学之后,我可能更多的是学习相关的专业,用专业的知识做辅助,把手上的项目更好地运行下去,去鼓励更多的相同的相似的一些机构或者公益事业。”

王苗用自身的力量,结合学校资源,从留守儿童变身留守儿童关爱者。用公益串起了中国和缅甸的教育,也实现了中缅两国孩子的交流。这也许是新鸥鹏提倡“教育+”的延伸概念:教育+公益。跨国公益平台的搭建,是民间外交的好形式。学生间的交流可以碰撞出更多的火花。

目前王苗正在申请美国哈佛大学,在此之前,她已经收到了曼荷莲学院等美国高校的offer。

在《中国教育问题的四个维度》,钱颖一教授提出,教育产出有两个维度,一个是“人”,另一个是“才”。从巴川中学走出的王苗,正是先在“人道主义”上建设了古道热肠的公益之心,另外也完成了向世界顶尖教育世界的晋级。

岩石中的一颗钻石,将继续发挥她的光。

(责编:赵爽、庄红韬)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