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公益

少儿科普图书的“进化”

陆  杨
2017年06月01日09:03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作为一个少儿科普作家,我觉得现在的孩子比我们那时候要幸福了不知道多少倍。上世纪80年代,电脑还没有普及,更没有互联网,获取科普知识的途径大多来源于图书。而那时的少儿科普图书种类和数量都相当稀少,我孩童时代读过且留下最深印象的少儿科普图书唯有《十万个为什么》,它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向科学圣殿的大门,使我看到了奇迹诞生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也影响我走上了今天的道路。    

  时代在发展,过去30多年是科学技术大爆炸的时代,所有的知识都在不断更新迭代,现在的孩子们面对着一个更加“科幻”、更加复杂的世界,科普对他们来说也更为重要。虽然,如今我们在图书之外有了“百度百科”“知乎”“分答”等网络平台能解答疑惑,但网络上的大量科普知识也存在碎片化问题,少儿科普图书仍然是孩子们学习科学知识的一种重要方式。

  当然,图书本身也在“进化”。

  2016年被称为VR(虚拟现实)和AR(增强现实)发展元年,一些出版社率先吃螃蟹,开发出了一批不错的VR与AR少儿科普图书,如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大开眼界·恐龙世界大冒险》,海天出版社的“小牛顿魔法科普馆”系列。VR阅读又被称为“沉浸式阅读”:读者可以用手机下载APP,然后戴上一副丛书附赠的VR眼镜,便能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穿越到蕨类植物丛生的侏罗纪时代,你会看到身边悠闲走过的蛇颈龙和三角龙,还能看到在天空中展翅翱翔的风神翼龙。同时,纸质书则以绘本的形式,生动展示了不同种类的恐龙和它们生存的环境。扫描AR图书的二维码,就能在手机中看到3D动态的书中人物和动物,就好像阿拉丁摩擦神灯后,看到了从神灯中钻出的精灵巨人。    

  除了技术手段的创新以外,很多出版社还积极寻求选题创意、设计版式、内容主题、知识结构等方面的突破。

  在人文科普方面,海豚出版社出版的“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系列丛书用精美的图画,绘制出不同节气的自然变化和农业生产的现实场景,使被高楼大厦包围的青少年们感受到了田野春风的气息,让他们开始关注山川大地与食物本源。

  《我的第一本地理启蒙书》改变了以往地理科普图书呆板叙述的方式,着眼于启发孩子的地理思维。“怎么辨认东西南北?”“拿一张动物园的平面图,你能找到想去看的企鹅和河马吗?”这些问题在书中都有独特的解答,让孩子们摆脱了枯燥乏味的教条式学习,更好地融入到对地理知识的探索与发现。

  少儿科普图书的创作是一个吃力的精细活,需要掌握大量的科学知识,还需要了解儿童心理。部分科普作家虽然精通专业理论,却不能站在儿童的角度去讲述,写出来的少儿科普作品“不接地气”,生涩难懂;而许多儿童文学作家能够把故事讲好,却往往欠缺专业科学素养,也无法胜任。

  在这方面,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李淼院长的尝试令人眼前一亮,他创作的《给孩子讲量子力学》,以生动有趣的理论讲述,简单易行的物理实验,拉近了物理学与青少年们的距离。果壳网推出的《人类怎样才能不被动物吃掉》,语言诙谐幽默,展示出千奇百怪的超酷“冷”知识,也使青少年掌握了很多野外生存的自救法则。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小鱼大梦想”少儿科普丛书,将海洋科普知识与有趣的科幻故事融为一体,通过海洋生物的一系列冒险故事,引出了一个个关于海洋的地理、文化和科技知识,成为国内少儿海洋科普领域的风向标。

  此外,在今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出版物中,《太空日记:景海鹏、陈冬太空全纪实》《从杨振宁到屠呦呦:科学天空里的华人巨星》《植物不简单》《拥抱群星》《你一定没听过的神秘动物故事》等等,都是少儿科普读物中的佼佼者。它们向全国的青少年讲述了太空、海洋、天文、动植物等多学科知识,将无数条少儿科普的支流汇聚成了包罗万象的海洋。

  而我欣喜地看到,孩子们正荡起幻想的双桨,唱着科学的歌谣,徜徉在这片海上。


  《 人民日报 》( 2017年06月01日 24 版)

(责编:史雅乔、李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