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公益

陕西省汉阴县化资源优势为扶贫动力

产业,成为脱贫“第一车间”(脱贫攻坚新气象)

文  飞  吴静文
2018年01月28日17:11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一县一业,形成特色

  “我已经是第二次来领钱了,只要手脚勤快,一年挣几万块钱是没有问题的。”贫困户蔡光亮是陕西省汉阴县平梁镇太行村泰康种植合作社社员,一边挥着手里从合作社领的2万元钱,一边逢人就说上几句。据介绍,贫困户在合作社务工,每人每天200元工资,还可以种植农产品,卖给合作社,去年带动贫困户56户脱贫,今年还将继续带动50户。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工作的核心和难点,立足当地资源优势,是汉阴产业扶贫的心得。这里,地处陕西南部、秦巴山区,富硒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汉阴县抓住生态优势,实施以生态富硒食品为代表的“一县一业”战略,因地制宜发展富硒粮油、畜禽、魔芋、食用菌、茶叶、蔬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叫响富硒品牌,壮大农业产业化“第一车间”,延伸农业链、对接工业链。

  汉阴凤堰富硒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在漩涡镇凤江村和堰坪村以每亩1500元流转农户1720亩水田,作为富硒品牌大米“炊烟有道”的种植基地。据介绍,合作社流转的所有水田都是通过土质测试,有严格标准的富硒土壤,所产大米含硒量每公斤不少于0.4毫克。普通有机大米每斤售价20元,而“炊烟有道”富硒大米是以60元每市斤批给代理商,2017年基地收获精选富硒大米2万余斤,仅中秋节期间就售出2000余斤。

  汉阴县依托园区带基地联农户,推行“龙头企业+金融机构+合作社+农户(贫困户)”四位一体模式,通过组建产业联盟,鼓励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为农户(贫困户)提供保护价收购、贷款担保、资助参加农业保险等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和鼓励农户带土地、带资金、带劳动力与龙头企业、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农民通过拿“租金”、领“股金”、赚“薪金”,实现增收多元化。

  做实大户,形成支点

  涧池镇仁河村创业青年邹华军,在外地打工时看上了杭白菊的优势,2015年回乡创业,成为杭白菊种植大户,因其需求量大、销量好,2016年建厂房、购设备,共投资500多万元,流转土地2000亩,2017年成立聚农菊花合作社,建立杭白菊种植基地,基地覆盖涧池、蒲溪、观音河、双河口、平梁5镇的8个村。

  仁河村贫困户沈兰根,在各级帮扶力量的帮扶下,去年加入聚农菊花合作社,按照聚源公司统一提供生产资料、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回收加工的“四统一”要求,种了13亩杭白菊。2017年一共摘了6000多斤菊花,公司按照每斤5.5元价格统一回收加工,净收入1.8万余元。

  汉阴县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基地平台,培育产业大户,出台家庭农场奖励办法,鼓励有资金、懂管理、懂技术的农业人才,通过土地流转扩大经营规模,转化为家庭农场和专业种养大户,整合涉农培训政策资源,提升农业专业化水平。围绕脱贫攻坚,针对有意愿发展农业产业的贫困群众实施“2天扶志+5天扶智”的精准技能扶贫,增强群众专业素质与实践操作能力。县镇两级农业技术人员为贫困群众在田间管理、产品销售等方面提供“保姆”式服务。

  产业发展,销售是关键。汉阴主动对接市场,加强与县内外各类龙头企业特别是县内工业园区、农业园区企业对接,形成稳定可靠的市场销售体系。以市场为导向,采取“专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方式,在农资采购、社会化服务、市场销售上抱团发展、抵御风险。田梁农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熊哲贵介绍,合作社与50余户贫困户签订了长期收购合同,对农户自产的农作物按高出市场价格进行收购再加工,通过微信群、QQ群、电商平台等渠道,销往全国各地,累计网售270万元,带动周边贫困户年均增收5万元。

  “如果找不到一条符合县情的产业发展路子,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和脱贫就很难保障。”汉阴县委书记周永鑫说,围绕富硒食品、新型建材、生态文化旅游等产业,以工业企业和现代农业园区为依托,探索建立企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户三方受益的联接机制,让更多贫困户享受到产业扶贫成果。


  《 人民日报 》( 2018年01月28日 09 版)
(责编:初梓瑞、李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