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公益

桃坪羌寨:从前的“窝遮”到今天的“古堡新寨”

2018年05月09日11:42 |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小字号

77岁羌族老人王嘉俊。

羌族老人王嘉俊,一个人建起了一个“桃坪羌寨博物馆”,意在保护和弘扬羌族文化。

身材清瘦,腰板硬朗,一个书包横挎在身上,初见王嘉俊老人,怎么也看不出他有着77岁高龄。据了解,汶川地震后,桃坪羌寨依托藏羌文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于是,王嘉俊老人变得十分繁忙,传播羌族文化成了他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

最近,他在博物馆内开设了“羌族文化大讲堂”,仅“五一”期间就有200多名游客前来听讲。

抓灾后重建机遇 打造“古堡新寨”

地震前,当地羌族人把房屋称为“庄房”,羌语叫“窝遮”。经过灾后重建,桃坪羌寨已然成为全国首个以羌文化为主题的4A级景区“古堡新寨”。如今,来这里的游客川流不息。

桃坪羌寨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缘,是九寨、黄龙大草原旅游圈的主要景区之一。据史料记载,桃坪羌寨始建于公元前111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里有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羌族古建筑群,被誉为“羌族建筑艺术活化石”“神秘的东方古堡”。2007年,桃坪羌寨被评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预备名单,与“藏羌碉楼”捆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理县县委、县政府抓住灾后重建和湖南省对口援建的历史机遇,围绕申遗打造“古堡新寨”,对新、老羌寨进行了高标准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包括古羌文化演绎中心、古羌历史博物馆、古羌文化传习所、购物中心、古羌文化展示传播中心、莎朗歌舞广场、释比文化祭坛、古羌石碉楼、古羌文化景观小区等,力图把桃坪羌寨打造成老区文化旅游,新区集休闲旅游、食宿和娱乐为一体的羌寨景区。经过国家文物局整体的修缮和新区重建,桃坪羌寨正以崭新的姿态面向世人。

依托藏羌文化 推动旅游二次创业

抓住灾后重建的机遇,保护和挖掘藏羌文化,桃坪镇把推动旅游“二次创业”作为重要工作。自2012年成功申报为国家级4A旅游景区后,桃坪镇的乡村旅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个体的农家乐经营到组团的公司化运营,基本形成以农家乐、乡村酒店为主要形式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据统计,桃坪镇现有旅游经营户85户,旅游从业人员197人,房间总数738间,能同时接待2900人住宿、5500人就餐。

为进一步发展壮大乡村文化旅游,近年来,桃坪镇首先是加强了旅游市场监管力度,对商品价位进行核实,对未办理营业执照的经营性农家乐进行走访,要求即时办理相关手续。重点治理和规范停车点停放混乱、房前屋后物品堆放、景区内乱刻画以及环卫设施破损、垃圾的处理及厕所脏乱差等现象。对辖区内的道路交通安全进一步规范查处,对乡村客运运输加大查处力度。

另一方面,桃坪镇加大文旅结合、农旅互动格局,以桃坪羌寨为特色,重点传承保护羌文化。以羌历年花儿纳吉赛歌节等活动为依托,深挖羌文化特色,并开发一些游客参与性强的活动,让客人玩得开心、住得舒心。同时,以桃坪羌寨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特色小水果、精细蔬菜销售。大力发展乡村田园采摘体验游,既丰富了旅游项目,又促进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相关链接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桃坪羌寨景区受到了严重破坏,但其骨架和精髓仍然保存完好,是整个羌族聚居区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古羌寨。国家文物局于是将桃坪羌寨列为羌文化抢救性保护工程进行了修缮。

桃坪羌寨最早名为“赤溪寨”,因当地小溪里的石头呈红色,映红了溪水而得名。相传200多年前,陶、殊二氏先民在此居住,见这里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光照条件好,便倡导种植桃树,后人为怀念先祖便将寨名更改为“陶殊坪”。后来,这里桃树满山,春季桃红柳绿,秋季硕果累累,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后人便又将此地叫做“桃子坪”,简称“桃坪”。

桃坪羌寨现有98户羌族人家,至今仍保持着古朴的民族风俗。羌族人自称“尔玛”或“日麦”,是个古老的民族。居住的房屋当地人称为“庄房”,羌语叫“窝遮”。庄房呈方形,屋内有立柱,窗户较小,防寒、防盗。

碉楼是羌寨的标志,羌碉一般高达30米,最矮也有10米。对羌族人来说,无碉就不成寨,所以过去的羌寨是碉楼林立。现在,许多羌寨的碉楼已经变成废墟或化为乌有。历史上桃坪羌寨有6座碉楼,后来损坏了3座,现在仅存的3座均有9层30米高。

与其他碉楼不同的是,桃坪羌寨碉楼的墙面砌出了一道波纹,使墙面正中间出现一个从顶到底的菱角,这一菱角两侧的墙面又柔和地内弯,使墙面开张成鼻状。它的奥妙在于,使楼房所受压力通过这一曲线波纹分流扩散,同时又使单调的墙面顿生峥嵘,历经千年的风霜雨雪的洗礼和地震等自然灾害,至今仍然完好无损。

古代桃坪羌民在修建房屋时,都会在自己的外墙预留两孔,供邻里亲友搭建房屋。这样不仅高效的利用了地面,而且使整个村寨连为一体,形成了一座城堡。

桃坪羌寨以高碉为中心,建有呈放射状的8个出入口。这8个出入口加上寨中修建房屋时形成的13条暗道,形成了交错纵横的路网,寨内人进出自如,而不了解的人进入则如走进了迷宫。迷宫式的通道连接到每家每户,在通道的主要入口处,都筑有高墙,入口狭小低矮,通道上还设有许多对外射击用的暗孔。这,就是古代羌人摆下的迷魂阵。

桃坪羌寨的地下水网是世界古堡建筑中独一无二的奇观。寨内的地底下,挖掘了许多引水暗渠,并用石板镶嵌成暗沟。从5000多米高的雪山上引来的泉水,通过暗沟流到每家每户。暗沟上一定距离间都留有活动的石板,揭开就可以取水。这些水渠方便、隐蔽,在寨内编织成流经每栋房屋的水网。在战争时期,地下水网不仅避免了被敌人切断水源的危险,还可以成为传递信息和逃生的暗道。

桃坪羌寨是一个集日常生活和战争防御体系为一体的古老城堡,它的路网、水网、房顶共同构成了三维立体交叉的道路网络和防御系统,这也是桃坪羌寨建筑的奇特之处。如今,战争的硝烟已散尽,迷宫般的建筑已经失去了抵御外敌的意义,但它精湛的建筑艺术和包含的民族文化内涵,依然栩栩生辉,成为研究羌文化的宝贵遗产。

 

羌族老人王嘉俊接受媒体采访。

 

羌族老人王嘉俊所建桃坪羌寨博物馆一角。

 

桃坪羌寨景区一角。

 

桃坪羌寨景区一角。

 

桃坪羌寨景区一角。

 

桃坪羌寨景区一角。

(责编:余璐、李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