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资料:自闭症人群数量超想象
4月2日,第7个“世界自闭症日”。自闭症人群的数量之多,超过我们的想象。
在美国,最新数据显示,每68个孩子中就有一名自闭症儿童,约1.47%。我国8年前的调查数据显示,0-6岁精神残疾现患率为0.11%,而自闭症是主要致残原因之一。
“真实数据要远高于这个结果。因为我们受技术、人力(我国仅有不到100名治疗自闭症的医生)等限制,美国等国家的数据是我们的15-20倍。” 中国残联康复部韩纪斌处长告诉记者。据悉,2013年上半年,中国残联再次进行了全国普查,“目前十个省份的调查已经完成,调查的数据要远高于2006年的调查结果。”韩纪斌说。
数量庞大的自闭症人群,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
3月31日,“点亮蓝色,关爱自闭症儿童”活动吸引了众多大学生的关注
这是一群不一样的人,他们被称为“星星的孩子”:他们不是聋子,但大多对世界的声音充耳不闻;他们不是哑巴,但几乎不知道如何与人交流;他们有明亮的眼睛,却很少与人对视。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生活无法自理。照顾帮助他们的,大多是女性。这些“星妈”们,用女性特有的爱心、细心、耐心和温柔,帮助“星孩”们一点点进步,一步步走下去。
在4月2日“世界自闭症日”到来前夕,记者采访了四位坚强勇敢的“星妈”们,倾听她们的心声和愿望。
“星妈”靖奶奶:亲戚邻里都以为我是来北京打工
每天早上六点,闹钟响起,已年逾六旬的靖奶奶迅速起床,穿好衣服,刷牙洗脸,收拾好自己,叫醒还在睡梦中的孙女甜甜(化名),帮她穿衣、洗漱。等一切收拾妥当,出门时,已经六点半。
祖孙俩开始往地铁站赶,花费近一个半小时,到达位于北京天通苑的五彩鹿儿童行为矫正中心,在这里,甜甜将开始她一天的康复训练。
在学校附近,靖奶奶会为小甜甜买点早餐,自己则饿着肚子等待着孙女中午放学。
11:05,甜甜下课,祖孙俩到学校附近的小餐馆吃饭,这家小餐馆是祖孙俩经常光顾的,老板娘对她们已非常熟悉,“我们一般就点一份盖饭,我都是让孩子先吃,她吃剩下的我吃。”说到这里,头发已花白的靖奶奶面带感激,“老板娘人很好,她知道我的孩子跟别的孩子不一样,给我们饭菜的分量要比别人都多,一大盘菜,两碗米饭。”
下午1:40,甜甜继续上课,靖奶奶继续等待。4:10,孩子放学,靖奶奶和孩子再坐一个半小时地铁回家。“一共26站。”每天这样的生活,靖奶奶对地铁的站数记得非常清楚。
对于他们在北京的“家”,靖奶奶同样非常感激:“这是儿子公司老板免费给我们提供的,不要房租。真的非常感激他,儿子儿媳一个月加起来也就赚七八千,孩子自闭症学校每个月学费4000多,如果是租房的话,根本负担不起。”
从采访开始,这位坚强的老人一直向我们诉说着感激之情。但她心里的压力和纠结还是一点点涌现出来:
“一般放学回到家,我不愿意让她到小区里去玩。”问及原因,老人说,“我不愿意听小区里的老太太说我的孩子有病,这让我感到磕碜。”
“周末我带孩子去公园里,每次跟她一起玩的小朋友都会问我,她为什么不说话?听到这些,心里真不是滋味。”
“来北京五年了,但老家的人都以为我们一家是来北京打工的,我们也说是在北京打工,从来不敢告诉别人我的孩子跟别的孩子不一样。”
靖奶奶的愿望:异地就诊也能领到康复训练国家补助
记者了解到,我国许多省市都对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有补助,但只能在本省市指定的训练机构产生的费用可以报销。目前只有安徽省规定本省自闭症患者在外地就诊产生的费用,可以将本省补助纳入报销额度。
靖奶奶告诉记者,甜甜是从沈阳到北京来进行康复训练,她在北京康复训练的费用一分钱也报销不了。
据了解,高昂的训练费(全国的机构训练费用为每月3000—7000元,医院平均每小时100—150元)和家教费(每小时50—200元)给这些孩子的家庭造成极大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