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公益

由“丢失人工耳蜗”引发的思考

2019年01月07日09:00 | 来源:新华网
小字号

  近日,《慈善公益报》记者在北京交通广播里听闻了一段插播:“之前跟大家说的‘姐姐发布寻物启事帮弟弟找人工耳蜗的事儿’,今天有了新进展,这件事目前已被证实是真的,不是大家想的博取同情的炒作或是商家营销,只是因为姐姐对医疗专业知识的不了解,把几个关键的问题说错了……引发了网友的误解。”于是,记者梳理了事件的原委——

  12月19日,广大网友纷纷转发了一条姐姐李女士帮弟弟发布的求助信息:早上5:30分,来自石家庄的李明在北京芳园里北区出门,乘坐14号线换乘6号线,在朝阳门换乘2号线前往北京站的途中,不慎将澳大利亚人工耳蜗N6丢失,看起来像黑色耳机,别人拿到没有用,这个耳蜗要通过脑部植入,与丢失者脑中的芯片是相匹配的,如果没有找到需要做开颅手术。目前李明处于全聋状态,已返回家中由父母陪伴。

  而同日上午,一篇来自自媒体的推文《大骗局:20万耳蜗丢失刷爆朋友圈?媒体和商家恶意炒作滥用善心!》瞬间将此次事件推向了高潮。

  文章提出了此求助信息的三大疑点:第一,耳蜗丢了就得开颅?专家却回应:不需要;第二,今年12月以来全国多起“耳蜗丢失”,营销痕迹明显;第三,耳蜗到底值多少钱?有报道称仅为4.5万元。

  本来是火烧眉毛的急事和大伙儿爱心传递的好事,为什么会引发质疑呢?

  对于重新植入人工耳蜗需要开颅的说法。李女士解释,她之所以说可能需要开颅,是一个最坏的打算,毕竟芯片已经植入体内10年了,她认为如果匹配不到新的可能需要再次手术。因为自己太过担心,对医学又不专业,言辞上造成的误解,不论如何,她愿意为自己的言行承担责任。对于人工耳蜗的价格,李女士说,可能她发布的消息有不够准确的地方,比如,她经过和家人确认,2008年弟弟做植入耳蜗手术时,实际费用为17万元,不是之前提到的20多万元。

  记者了解到,人工耳蜗确是要在头部做手术,但只是在耳后的颞骨处的头皮层面植入电极。而缺乏专业知识的李女士人误以为是开颅手术。

  根据多家媒体的最新报道,截至当天中午12时,李女士一直通过警方、地铁站等各方帮助持续寻找线索,但仍无收获。但是李女士向警方表示,自己因为对医疗知识的缺乏常识造成的误解,自己愿意道歉。

  而质疑文章中还提出一个疑点,“之前有郑州徐女士骑着电动车去寻找丢失的价值28万元的耳蜗;石家庄的马平平本人没有工作,却能丢失价值30万元的耳蜗……为什么贫困家庭买得起价值高昂的人工耳蜗?”

  对此,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喉研究所研究员于宁教授对媒体称,国外的品牌历史悠久,售后和保险系数都更有保障,所以价格也相应贵很多。“如果一副人工耳蜗能解决听障者正常上学和就业的问题,从他接触的患者家属来看,倾尽所有选择贵一点的、保险系数高的助听设备无可厚非。”

  记者了解到,根据2016年发布的《北京市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管理办法(试行)》中提出,享受低保待遇的残疾人;持有“低收入家庭救助证”的;处于劳动年龄内,未享受低保、低收入家庭救助待遇的失业且无稳定性收入的残疾人;不满16周岁残疾儿童少年;年满16周岁的在校残疾学生五类人群可以享受购买《北京市残疾儿童少年大额辅助器具购买补贴目录》内辅助器具的100%补贴,其他北京市户籍持证残疾人均享受50%的补贴标准。该《目录》中包括人工耳蜗装置。此外,全国各地还有很多公益组织和项目致力于帮助贫困聋儿进行救助。比如启动于2012年3月2日,隶属于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的“爱的分贝”公益项目,由众多播音员主持人发起专项救助贫困听障儿童。

  可见,贫困家庭通过政策补贴和公益组织购买价值昂贵的耳蜗可行性很强,单凭家庭条件就质疑此事件是炒作未免过于武断。

  而此事件的两次反转,大众、媒体以及李女士是否也存在需要反省之处呢?

  首先,应加大人工耳蜗这类残疾人辅助医疗器具的常识科普,从使用、功能到价格,这方面,政府和相关社会组织可以配合发力;其次,媒体人、自媒体人在撰写此类稿件时,应多方求证,不应片面、武断地下定论。网友转发信息时要多一些理论判断,不信谣不传谣;第三,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点,求助人在需要帮助和发布求助信息时,一定要真实,做好做足功课,有理有据,毕竟提供真实信息是基本公德,不然受伤的只会是大众的善意和自己的诚信。(权敬)

(责编:余璐、贺迎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