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公益

让患者在“家门口”享受先进骨髓移植技术

南方日报记者 宋芾
2019年02月26日08:47 | 来源:南方日报
小字号

  医生正在开展粤东首例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移植手术。

  曹满雄为患者诊治。

  近日,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成功为一例高危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黄先生在接受其姐姐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逐渐恢复正常的造血功能,已安全转出无菌层流舱至普通病房,目前情况良好。

  此例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移植的成功,是继该科室去年10月成功开展粤东首例半相合骨髓移植手术后,在异基因骨髓移植医疗领域取得的又一突破。

  以往,粤东地区未开展骨髓移植技术,患者只能远赴广州就医,既提高成本,又增加路途中感染风险,有不少病人在等待移植的过程中复发,失去治疗机会。汕大附一院已建立完整的移植医护团队,能够开展骨髓移植手术,成立的骨髓移植科仓位充足,让患者在自家门口就享受到先进的骨髓移植技术。

  患者“皮肤瘀斑”入院诊断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据悉,急性白血病作为血液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骨髓移植成为治愈急性白血病的主要方法。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起病急,进展迅速,常以出血和感染发热为首起及主要表现。病初贫血常不明显,但随着病程发展,呈进行性进展,几乎均有出血倾向,60%以上有内脏出血。

  今年元旦前夕,患者黄先生因“皮肤瘀斑瘀点”到院诊治,被确诊为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据成功开展此例手术的汕大附一院主治医师曹满雄介绍,这是一种骨髓衰竭性疾病,“就好比是种子遭到严重破坏,土壤就根本长不出庄稼来。”患上该病的患者,抵抗力极差且很容易出血,随时可能因严重感染、以及颅脑等重要脏器出血而危及生命,病情危急。

  据汕大附一院血液内科主任陈芾珩介绍,此类患者首选治疗方法是进行骨髓移植,但因移植过程中感染、出血风险高等因素,此项技术以前未在粤东开展。近几年,汕大附一院血液内科积极派医生外出进修,目前已形成一个专业的骨髓移植团队,完全有能力开展此类骨髓移植手术。

  春节期间为患者开辟移植绿色通道

  该名患者很幸运——他的亲姐姐远嫁湖南,听到消息后立即赶回汕头,检查结果发现配型成功。

  “我当时没想太多,就觉得就算用我的命去换他的命,我也愿意。”黄先生的姐姐性格开朗,她告诉记者,“医生技术很好,取骨髓也很快,大概只用了半小时。我没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过年时该吃就吃,该出去玩就出去玩,什么也没耽误。”

  为了尽早让患者进行移植手术,血液内科有关医护人员主动放弃春节假期,为患者开辟绿色移植通道。1月16日,患者黄先生从普通病房转入骨髓移植科。1月18日,患者在移植仓开始接受“去虫”治疗。在超大剂量“去虫”治疗后,1月25日,抽取其姐姐的骨髓,回输给黄先生。1月26日,提取其姐姐的造血干细胞,回输给黄先生。随后,在医护人员密切精心的照顾下,2月6日,各项结果表明,造血种子已在黄先生体内生根、发芽。

  在整个移植过程中,患者未出现严重的感染或排斥反应,无明显不舒服。2月18日,该名患者由骨髓移植科转入血液内科二区普通病房,这标志着粤东首例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取得成功。目前该名患者的恢复情况良好。

  “愿造福更多粤东血液病患者”

  据悉,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血液病治疗领域的一种高端技术,能大大提高患者治愈率。但由于技术要求高、风险大、花费高等原因,开展的数量非常有限。据陈芾珩介绍,粤东地区有许多此类患者因各种因素未能接受骨髓移植,长期依赖输血等治疗,生活质量极差,且常常出现肺部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受潮汕地区传统思想等影响,也有部分患者亲属符合“供者”条件,但不愿意捐献骨髓。

  陈芾珩解释,其实捐献骨髓并不影响身体健康,且合适的骨髓能使患者重新获得了新生,挽救一个家庭。在新的一年里,汕大附一院血液内科将进一步开拓进取,打造一个高质量的骨髓移植平台,造福更多粤东血液病患者。

  人物

  曹满雄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主治医师,2011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汕头大学医学院;2011年至今一直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从事血液病临床工作;2018年2月至2018年8月,参加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髓移植中心举办的“血液精英培训班”,学习半年;2018年成功开展了粤东首例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2019年成功开展粤东首例极重型再生障碍的骨髓移植术。

(责编:初梓瑞、贺迎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