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水县:“巧媳妇”工程
近年来,河南省商水县以“巧媳妇”工程为载体,大力推进产业扶贫,促进了农民增收脱贫,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改变了贫困群众精神面貌,实现了“两不、两促、两确保”的发展目标(即:儿童不留守,老人不空巢;促进家庭和谐,促进社会稳定;确保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形成支柱产业),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平原农区产业扶贫的新途径。
一、探索巧媳妇工程产业扶贫路径
商水县是农业大县,全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大别山片区扶贫开发重点县,每年外出务工人员30万人,仅留守妇女就有20多万人。为有效解决留守妇女就业问题,自2012年开始,我们在选好企业领办人的同时,积极培育一些技术含量低、就业覆盖面广、适合农村发展的“巧媳妇”工程产业项目,让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全县“巧媳妇”工程迅速发展。县里对“巧媳妇”工程大力扶持,对成绩突出的“巧媳妇”工程加工基地、站点和个人表彰奖励,涌现出阿尔本制衣、龙巢网业、瑞祥发制品、红雷渔具等265家“巧媳妇”工程示范基地、企业,在农村布厂设点,吸纳贫困人口,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
二、创新巧媳妇工程产业带贫模式
创新发展模式。采取“协会搭桥、政府引导、企业领办、留守妇女参与、零风险保障、市场化运作”,实行“公司+分厂+联系点+贫困户”的经营模式,形成了企业总部在产业集聚区、乡村设分厂、家里当车间的发展模式。积极组织巧媳妇工程企业在人员密集、留守妇女较多地方设立加工分厂、联系点,将生产器具、原材料送到地域偏远、因病、因残、因年龄等不能进厂务工的人群手中,送设备材料上门、回收产品上门,让不同年龄、不同技能、不同身体状况的人群均能有活干。加强政策支持。倾斜土地指标用于建设渔网编织业等特色园区,盘活闲置工矿用地、村边空闲集体建设用地以及村内空闲宅基地,采取租用等方式,支持创办巧媳妇工程加工点。创新金融支持,积极探索巧媳妇工程的内置金融模式、开辟民间资金参与扶贫的新路径,积极与农业银行对接,实施“惠农E贷”、“渔网贷款”模式,解决渔网企业资金不足问题。加快巧媳妇工程人才培训,加大电商培训,让更多巧媳妇产品走向电子商务市场。
三、提升巧媳妇工程产业带贫效果
加强分类指导。针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年龄段、文化程度和企业技术含量、工作强度要求,分类搞好用工对接。35岁以下以技术含量较高的服装鞋业、针织纺织加工等为主;35至50岁以技术含量一般的无纺布制品、箱包加工等为主;50岁以上以技术含量较低的渔网编织、玩具加工为主。培育龙头企业。形成了以龙巢网业、渔跃渔业为龙头的渔网编织产业,企业和加工站点336个;以河南阿尔本制衣为龙头的服装服饰产业,企业和加工站点106个;以凤林环保袋加工厂为龙头的无纺布、玩具产业,加工点60多个。实施产业兜底。发挥渔网编织产业技术含量低、生产设备简单、从业人员广泛的优势,实施渔网产业扶贫兜底工程,对贫困户免费进行技能培训,免费发放渔网编织操作台,调动了贫困户参与渔网编织的积极性,全县渔网编织业吸纳贫困人口近万人。拓展带贫效果。经过近7年的快速发展,商水县“巧媳妇”工程项目已覆盖渔网编织、服装服饰、针织纺织、无纺布制品、箱包玩具、毛发加工、工艺电子、草编塑编、食品加工等20多个产业领域,形成渔网编织、服装服饰、无纺布制品三大主导产业,示范基地、企业、加工点585家,稳定从业12万人,就业人员年人均收入1.2万元,累计14亿元以上,年创产值46亿元,累计带动近2万名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商水县“巧媳妇”工程产业扶贫做法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媒体广泛关注。人民日报、新华社每日电讯等主流媒体相继进行系列报道;2017年2月,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闻直播间》栏目相继进行了专题报道。2018年11月,河南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喻红秋作出批示,要求进一步总结提升,不断坚持下去。2018年12月7日,周口市召开“巧媳妇”工程推进电视电话会议,号召全市学习推广商水县“巧媳妇”工程经验做法。
注:以上资料均由申报者提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