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大山里的“背篼图书馆”
云南省大关县位于乌蒙山腹地,山高坡陡,土地贫瘠,民族杂居,全县9个乡镇84个村中有68个贫困村8.69万人口需要脱贫。“悬崖上求生存,峭壁上谋发展”是其真实写照,文化怎样为扶贫工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出力鼓劲,显得尤为迫切。大关县图书馆心系基层,情牵群众,用“背篼图书馆”为偏远山区不通公路的地方送去图书、期刊、绘本等读物,做好全民阅读服务工作,用背篼背出了一条扶贫扶志的公共文化服务新路子。
一、创新实践,精准服务
何家坡是大关县玉碗镇唯一一个不通公路的村民小组,住着50多户260余人,留守儿童15人,村民住的是摇摇欲坠的土坯房,住房面积人均不足10平方米,人均纯收入不足800元,学生要到5公里以外的小学上学,这里至今仍是刀耕火种,交通只有人“背”没有“马驮”。到何家坡挂钩扶贫的大关县图书馆馆长常绍慧等5个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常馆长的提议下5人筹资2000元,为学生采购学习用品,挑选了《中国漫画》等300多册图书。2016年6月4日,几人背上盛满书籍的背篼,到了何家坡,建立了第一个“背篼图书馆”,并组织小朋友讲故事、打亲情电话、教村民跳芦笙舞,用文化点亮孩子们心中的梦想。
当了解到全县还有许多像何家坡这样不通公路、人烟稀少、文化落后的贫困村时,常绍慧他们坐不住了,她向县文体局领导汇报,争取领导的支持。从此,“背篼图书馆”在大关县落地。
“背篼图书馆”是文化扶贫的精准措施,是助推山区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2016年6月至2018年12月,“背篼图书馆”先后走进玉碗镇何家坡(苗寨)、悦乐镇海坝(苗寨)、悦乐镇堡山“光棍村”、悦乐镇太阳坝(苗寨)、上高桥乡大麻窝、蛤蟆塘、阴山林口、罗汉林、陆坪、小沟等14个图书服务点。送书柜14个价值14000元,发放收音机137个价值27400元,发放电视接收机137个价值32195元,赠送图书5880册价值168000元。
“背篼图书馆”通过加强服务队伍建设、整合服务资源、拓展服务内容、完善服务功能、搭建志愿者服务平台和吸引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开展送知识、送技能、送文化、送培训、送政策、送自信服务,不断充实边远村寨“文化粮仓”,切实转变贫困山区群众观念,激发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现已形成县图书馆为主体,宣传、统战、教育、民宗、农业、畜牧、林业、卫计、扶贫、防艾办等众多单位配合,社会各界参与服务模式,实现“背篼图书馆”与全民阅读活动、精神文明创建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有机结合。
在“背篼图书馆”建设中,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常绍慧和队员们基本上是周末上山,牺牲与家人团聚时间,经常早上出门,晚上回城。到堡山村,工作队顶着近40摄氏度的高温前行,不少队员脸晒黑了,背磨破了,汗水湿透了衣襟。到海坝苗寨,道路泥泞,大家忍饥挨饿,餐风沐雨……队员没有叫一声苦,说一声累,面对困难没有退缩,他们说,路再远,山再陡,都挡不住他们的脚步,他们愿意背着盛满知识的背篼坚定前行,用自己的双脚和背篼为深山里的群众送去精神文化食粮。
“背篼图书馆”的出现,引起广泛关注,被《中国文化报》头版头条报道2次、摄影版报道2次,《中国妇女报》报道1次,新华社、《半月谈》、中国文明网、中华女性网等30余家网站纷纷转载,公共文化空中大讲堂多次报道,中央电视台跟踪采访并在2018年“文化十分”栏目播出。昭通市文体局要求全市学习“背篼图书馆”做法,大关县委政府将“背篼图书馆”作为全县扶贫扶志扶智重要举措强力推进,广大村民对“背篼图书馆”赞不绝口。太阳坝村民朱富云说:“大关图书馆给我们送来了很多书籍,既让老百姓增长了知识,也让我们更有上进心”
二、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群众的需求在哪里,“背篼图书馆”的目的地就在哪里。目前,“背篼图书馆”已形成了送一个书柜、送数百册图书、开展一次音乐舞蹈培训、进行一次惠民政策宣讲、每户发放一个电视接收机、送一个爱心邮包、每个孩子送一个书包、给村民发放生活用品、给孩子提供学习用具、开展一次读书活动、讲故事、打亲情电话,送文艺节目等多种服务。建立了由县图书馆、大关文化工作者、志愿者和爱心人士200多人参加的“背篼图书队”。并吸纳各部门资金资源,提供各种文化、科技、卫生服务。
“背篼图书馆”通过宣传和影响,服务效果明显。何家坡已落实150余只绵羊养殖项目、实现了适龄儿童全部入学,公路建设项目现已修建完工。海坝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作已全面启动;大麻窝已解决33名适龄儿童求学的师资配备;堡山自然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已接近尾声。
知识改变命运,文化创造财富。目前,“背篼图书馆”累计投入资金241595万余元,在玉碗镇何家坡、阴山林口、团结,悦乐镇海坝、堡山、太阳坝,上高桥乡大麻窝,高桥镇罗汉林和天星镇龙塘等14个自然村建立了“背篼图书馆”,配备各类图书4400余册、芦笙13把、音响2套、收音机158台、电视接收机144台,开展苗族芦笙舞培训2期培训120余人、党的政策宣传讲解3次、送演出活动3次;用苗汉(双语)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3次。
2017年,“背篼图书馆”还完成高桥镇新开村蛤蟆塘村民小组、玉碗镇蜘蛛湾村民小组和寿山镇中坪村“背篼图书馆” 的建设任务,同时做好上高桥乡大麻窝、玉碗镇何家坡、悦乐镇海坝等已建“背篼图书馆”的回访工作。2018年“背篼图书馆”建设悦乐镇新寨村堡山(光棍村)安置点、翠华镇黄连河村苗寨村民小组、天星镇中心村白房子白家坪村民小组3个点的建设;同时回访天星镇绿南村龙塘村民小组、玉碗镇火地村团结村民小组。大关“背篼图书馆”,作为西部贫困地区精神文化家园建设的重要形式,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三、“背篼图书馆”的作用
一是净化了精神家园,巩固了思想阵地。贫困山区由于社会文明程度低、环境条件艰苦、长期处于闭塞状态,陈规陋习被普遍沿袭。生病了不就医、难就医、乱就医,靠信教搞法事,请神汉驱鬼辟邪、接受邪教教徒洗礼;人死了请阴阳先生看风水、选坟地、做道场,给了邪教势力和封建迷信可乘之机,出现了邪教抬头、迷信盛行的现象。行走在大山里的“背篼图书馆”,给贫困山区群众送文化、送知识、送政策、送科技,保障了贫困山区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填平补齐”了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发挥了文化育民的积极作用,为群众点亮了现代科技的灯盏,推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贫困山区“落地生根”,让邪教势力和封建迷信没有了立足之地,净化了贫困山区群众的精神家园,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思想阵地。目前,用知识改变命运、用文明打造乡风、用智慧创造财富的观念已经被大关贫困山区群众普遍接受。“背篼图书馆”所覆盖的贫困山区,群众语言和善、行为文明,爱心善举不断涌现,人人讲和谐、处处讲美德、时时讲环保、事事讲文明的良好风尚逐渐形成。
二是鼓舞了信心斗志,助推了精准脱贫。受地理气候环境、社会人文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贫困山区贫困群众大多安于现状,脱贫内生动力严重不足。“等、靠、要”思想严重,“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现象普遍存在,“干部着急、群众不急”“干部干、群众看”现象突出。行走在大山里的“背篼图书馆”,把文化建设与扶智、扶志深度融合,坚持以文化引领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的转变,既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又扶思路、扶知识、扶技术,帮助群众树立脱贫信心斗志,激活了内因、激发了内力,让他们有了“愿飞”的意识、有了“先飞”的行动。当前,靠自己的能力养家富家,进而服务社会、贡献国家,已成为大关县贫困山区的主流意识。
三是提升了技能素质,增强了致富本领。行走在大山里的“背篼图书馆”,坚持在送文化、送知识的同时送技能培训。农业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积极参与“背篼图书馆”,根据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需求,组织开展各类技能培训,培养了一批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和掌握实用技术的新型农民、一批科技致富带头人。贫困群众的农业科技水平有很大提高,自我造血能力大幅提升,增强了贫困群众致富本领,为加快脱贫致富打下了基础。
注:以上资料均由申报者提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