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霍县“飞地”产业扶贫模式
近年来,炉霍县党委政府按照省州对加强产业发展,确保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的要求,深入分析全县88个贫困村的资源禀赋,找准产业发展“小而杂”“零而散”“一背篼背不完、一卡车装不满”的瓶颈,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推进特色种植业为脱贫奔康着力点,大胆探索“跳出小圈子、建立产业园,跨村培育优势产业、集中发展特色产品”的产业扶贫“飞地”模式,引进龙头企业,在斯木镇吉绒村大力发展“飞地”产业园区。
作为“飞地”产业园区的“龙头”,甘孜州盛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炉霍县在2015年成功引进的企业,主要从事蔬菜种植。在2014年,公司负责人来到炉霍县考察,认为斯木乡鲜水河畔土地平整、水源充足、光照充沛、昼夜温差大,适合种植蔬菜。在蔬菜试种成功之后,盛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炉霍县县委、县政府在2015年签订合作协议,注册成立“鲜水源”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六百余万元在斯木乡流转土地兴建蔬菜产业园,建设智能温室大棚进行反季节蔬菜种植。同年,成都市锦江区也投入援建资金,在产业园区建设了10个温室大棚。2016年,炉霍县20个贫困村利用产业扶持周转金在产业园区投资建设温室大棚,每个大棚的投资为30万元,每个贫困村建有2个大棚。同时,贫困村将资产进行股权量化,贫困户优先享受每户2股,非贫困户一户1股。此后,贫困村将温室大棚出租给盛煌公司,租金为每个大棚2万元/年。截止2017年,炉霍县共整合产业扶贫、对口援建等资金5200余万元,建设冬暖式蔬菜大棚140个、产品产销棚1个以及配套基础设施,形成了东西协作、对口援建、当地党委政府和企业四方合作发展格局。2018年,该县又整合资金3000万元,扩建100个冬暖式钢架大棚,现已经覆盖全县88个贫困村及24个非贫困村,并配套启动冷链仓储中心、生态菜籽油加工厂、有机肥加工厂建设,做大做强“飞地”经济,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按照“土地集中、各村飞地、龙头经营、入股分红”的思路,炉霍县投入产业扶贫基金、对口援建等资金由企业代建大棚,贫困村合作社以大棚资产入股并参与管理,公司以技术、管理等折资入股,入股年限20-30年,贫困村及非贫困村村民每人持1股(贫困人口持2股),实现集体经济增收、贫困户就业分红,形成“龙头企业+专合社+党支部+农牧民”的“4+”互利共赢合作模式,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同时,按照“全民受益、共享红利、照顾贫困户”的原则,企业自负盈亏,按照每年每个棚3万元向合作社保底分红,各村按占股数量的不同,股数在100以下,100-200股、201—300股、301—400股、401—500股的分别按50%、40%、30%、20%、10%的比例提留作为村集体经济用于基础设施和后续产业发展后,剩余部分面向村民按股分红。
“飞地”产业园区对炉霍县脱贫攻坚的带动作用主要表现为:其一,对集体经济形成支撑。贫困村依托产业园区获得资产性收益,每个棚每年可以获得2万元租金。据统计,在2017年52个贫困村一共从盛煌公司获得300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330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增收约300元。其二,斯木乡吉绒、若海两个村的群众可以获得土地租金。当前,盛煌公司从两个村一共流转500亩土地,土地租金为500元/亩。其三,带动产业园区附近农牧民的就业。2017年,约80名农牧民在产业园区实现长期就业,待遇为100元/人/天,就业增收约300万元。同时,这些农牧民接受了蔬菜种植技术培训,农业生产理念有所转变,农业生产技术亦有所提高。
注:以上资料均由申报者提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