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公益>>专题>>产业扶贫

河南济源:“联镇带村”产业就业联动发展

2019年03月17日13:21 | 来源:人民网-公益频道
小字号

河南省济源市,因济水发源地而得名,是愚公移山精神的发祥地,全市总人口73万,面积1931平方公里。截至2018年底,全市59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已全部脱贫退出;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92户7107人,已累计实现脱贫1849户6524人,还有未脱贫人口243户583人。从致贫原因上分析,未脱贫的贫困人口中因病因残因缺劳力致贫的占89.3%;从贫困户属性上分析,低保、五保贫困户占74.5%,是“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极度贫困人口,难以通过产业帮扶、外出务工等开发式扶贫政策措施解决贫困问题,自主脱贫能力弱、稳定脱贫难度大,是真正的“贫中之贫、艰中之艰”。

如何从济源实际出发,从根本上解决脱贫攻坚进入“啃硬骨头”阶段贫困人口的持续增收问题,为全省乃至全国脱贫攻坚探索一条新路子,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济源市高度重视产业扶贫工作,通过政策倾斜、项目倾斜、技术倾斜,充分发挥扶贫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社、扶贫项目的带动作用,立足于解决脱贫攻坚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产业覆盖率较低、村集体经济较为薄弱、带贫能力弱等问题,引导镇、村发展扶贫产业和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探索出了一条龙头企业“联镇带村”、产业就业联动发展的产业扶贫新模式,产业项目收益通过市谋划、镇统筹、村收益、户分享,实现了产业项目市场化、利益联结制度化、资金使用规范化、脱贫成效长效化,不仅推动了扶贫产业的规模化和集群化发展,而且使贫困户(包括边缘户在内的特殊困难群体),找到了一条稳定增收的致富道路。

一、产业项目市场化。在确定产业扶贫项目时,坚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由市发改委牵头,市委农办、财政局、农牧局等相关部门及专家科学论证,从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中严格筛选扶贫企业,把产业扶贫项目纳入脱贫攻坚项目库并报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审定。在联镇带村项目选择上坚持“四条原则”,一是有固定收益,即与龙头企业合作,确保产业项目有固定收益,且收益能够持续增加。二是反担保,即龙头企业签订承诺书,将企业的部分固定资产作为债权抵押物依法进行抵押登记,为政府投入提供反担保,确保资金安全。三是可退出,即明确合作期限,合同到期后,根据企业发展情况和双方意愿,扶贫项目可续约或退出。四是保本金,即合同到期后,若双方不再合作,龙头企业归还本金,实现资金的循环利用。根据上述原则,济源市确定了阳光兔业、瑞星农牧、丰之源等三家龙头企业发展联镇带村项目,龙头企业按照每年不低于10%的标准为合作方提供固定收益。2019年,向三家龙头企业注入产业扶贫项目资金5452万元,预计每年产生500余万元的固定收益,为贫困村发展、贫困户致富创收提供“硬”支撑。

二是利益联结制度化。把利益联结作为项目建设的必要条件,强化龙头企业与镇、村、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建设,实现产业项目收益贫困村、贫困户全覆盖。一是制定了《济源市产业扶贫项目资金收益分配使用管理办法(试行)》(济脱贫办〔2019〕4号),产业扶贫项目每年产生的收益由各镇政府根据产权归属、村集体经济和贫困人口动态调整情况进行统筹分配和管理,镇、村两级逐级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将产业扶贫项收益使用方案做实做细;二是结合镇情、村情,由镇、村因地制宜设立与贫困户(包括边缘户在内的特殊困难群体)相适应的保洁员、护路员、护林员、护理员等公益性岗位,让贫困户、特殊困难群体在家门口实现就业,通过劳动获取稳定的工资性收入;三是对失能人口或没有种地意愿的贫困户,可以将承包土地流转给村集体,村集体再统一流转给专业合作社,从而为贫困户获得稳定的土地流转收益提供保障;四是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社签订农产品收购合同,通过利益联结,以产带需,带动贫困村和贫困户对农产品进行粗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贫困户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参与的形式,在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等各个环节增加收入。

三、资金使用规范化。严格资金使用,出台了《济源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济财〔2018〕73号)、《济源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全流程管理办法(试行)》(济扶贫办〔2018〕79号)等规范性文件,确保联镇带村项目投入能够以物化形式落地,形成可核查、可审计的实物。同时,专门召开脱贫攻坚会议,明确项目实施、监管的第一责任人,在项目库建设、项目实施、利益联结、收益分配使用等方面制定一整套的管理办法,对扶贫项目资金使用的事前、事中、事后进行全流程监管,严格实行风险防控,确保资金使用安全、固定收益稳定、分配使用到村、到户、到人。

四、脱贫成效长期化。通过龙头企业“联镇带村”产业扶贫模式,扶持了龙头企业,壮大了特色产业,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巩固了基层政权,保障了贫困户就业,实现了扶贫产业和贫困户就业联动发展,从根本上化解了2020年脱贫攻坚特殊政策退出后形成的“断崖”效应,切实保障了贫困村和有贫困户的非贫困村获得持续稳定的集体经济收入,贫困户(包括边缘户在内的特殊困难群体)通过劳动获得持续稳定的收益,有效提高了群众满意度,从而有效防范贫困户返贫风险,为高质量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注:以上资料均由申报者提供。

(责编:何倞倞、初梓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