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保山:精准到户成效好
保山市聚焦脱贫攻坚农业主战场,以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孕育培植新产业;打造规模农业,实施示范引领;发挥龙头作用,实现合作共赢;创新扶贫模式,带动多渠道增收为抓手,唱响农业发展促脱贫攻坚大戏。
一、产业扶贫“拔出穷根”。保山市在脱贫攻坚中,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夯实粮油、畜牧、蔬菜、蚕桑、烤烟、水果等传统产业,通过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运用,使传统产业不断得到提升巩固,为广大群众脱贫致富打下坚实基础。2018年,发展蔬菜产业5万亩,带动贫困户1.5万户6万人,实现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蚕桑产业面积3.43万亩,带动贫困户1210户,实现户均增收3400元;烤烟产业带动贫困户3460户1.4万人,预计实现户均收入3.97万元。水果产业面积2万亩,带动贫困户1.2万户4万人,实现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同时保山市积极培植生物药业、渔业、林下经济等新兴产业,稳步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中药材产业共带动贫困户1592户6370人,实现人均增收达3026元;渔业产业带动贫困户216户,实现亩均增收500元。
二、规模农业“示范引领”。保山市把规模农业产业作为农业跨越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全面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通过“十个万亩”规模农业示范区建设,使农民在一份土地上获得租赁、务工、收益分成三份收入,实现一个企业带动一项产业、致富一方群众、壮大一域经济。目前,确定的12个示范区本年完成投资2.61亿元,共流转土地13.9万亩,带动农户20698户6578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778户8931人,吸纳就业人数达11916人(其中贫困户3334人)。以龙陵丰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万亩中药材基地为例,累计完成投资7800万元,公司流转土地10100亩,主要种植纹党参,公司自己种植860亩,其余9000多亩流转后又交给农户种植,涉及农户4395户17580人,其中建档立卡户265户1044人。以约2000元/亩的种苗和物资款赊给农户,两年后以6.5元/斤的保底价收购鲜参。
三、龙头带动“合作共赢”。保山市鼓励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到贫困村建基地、办工厂、搞加工、促营销,实施“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提高贫困群众参与度,优化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作用。目前全市共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28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个,省级以上龙头企业54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75家,市级现代农业庄园75户、工商部门注册家庭农场278个、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67个、种养大户6916户,带动农户50万余户,其中带动贫困户2万多户;另一方面,加大农业品牌培育力度,积极指导和帮助企业申报 “驰名商标、云南省著名商标、云南名牌农产品”等品牌,继续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认证,形成保山农产品品牌群。全市目前已有中国驰名商标1个、云南名牌农产品33个,获“三品一标”认证企业84家。如隆阳区西邑乡党委与保山市勤丰公司共建,以“党支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市场营销”的运行机制,探索了“母猪寄养”、“仔猪赊养”、“仔猪托养”三种生猪养殖模式,带动养殖户发展生猪产业,帮助贫困户如期实现脱贫。目前三种养殖模式共参与农户335户,实现增收150多万元。
四、创新模式“多项增收”。创新发展“四小”产业。全市从贫困群众办得了、办得好的“短、平、快”产业项目上着力突破,大力引导创新发展以“小庭院、小养殖、小作坊、小买卖”为主的“四小”产业,有效助推了贫困户“自我造血”功能,由每户的“小”变成区域的“大”,形成产业经营规模效应,确保产业扶贫实现“全覆盖、能致富、可持续”。 如:昌宁县已规划实施“四小工程”的贫困户共有20500户,占全县贫困户总数的93.8%。创新金融扶贫模式。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农业产业,落实金融服务“三农”各项优惠政策。如:昌宁县大力推进金融扶贫小额信贷,县政府注入财政专项小额信贷风险补偿金500万元,与农村商行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合作,率先在全市建立村级金融扶贫工作站123个,其中重点贫困村实现全覆盖。目前,共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8亿元,发放扶贫小额信贷资金1.4亿元用于产业发展,受益群众2800户。探索土地流转新模式。实施专业大户流转土地、家庭农场生产、专业合作社经营、龙头企业带动4种土地流转模式,实现多项增收。腾冲市创造的“公平模式”,社区流转土地11300亩,覆盖农户100%,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3户117人;龙陵县褚橙产业完成土地流转10238.7亩,覆盖建档立卡户175户763人,户均收入1.2万元;带动8600人次建档立卡户贫困户到基地临时务工,实现务工总收入51.6万元;隆阳比盾咖啡公司产业带动贫困户2000户8000人,流转土地1万亩,实现人均增收1600元。创新村集体经济模式。保山市安排2018年出列的每个贫困村20万元,作为发展集体经济的资本金,通过购置农机具租赁、入股合作社或企业、自主创业等方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确保当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及以上。同时,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加快贫困乡村电商发展,积极培育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现代“种、养、加、销”生态农业新模式,实现农特产品线上销售和线下服务深度融合。
注:以上资料均由申报者提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