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山坡上种“太阳” 劳动就业奔小康
康保县地处河北坝上地区,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全省10个深度贫困县之一。2017年底全县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1425户41197人,贫困发生率16.8%,贫困人口平均年龄57岁,低保户占48.9%,因病因残致贫占54%,绝大部分为弱劳动力,脱贫内生动力不足,全县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如何破解困局?康保县委、政府突破“守着金碗要饭吃”的传统思维定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将光伏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支柱,积极改革光伏收益分配机制,创建“三全”扶贫模式,激发群众脱贫动力,实现了“一改、三全、五变化”,初步探索出坝上深度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与稳定脱贫双赢的新路子。
一、改革光伏收益分配,彰显资源比较优势。康保全年日照时数达3100小时,具备780万千瓦光伏发电开发能力。2017年,该县统筹整合资金1.5亿多元,建成分布式电站35个1.26万千瓦,村级电站0.9万千瓦,按5千瓦光伏电带动一户贫困户,户均年增收3000元,当年带动4406户贫困户稳定脱贫。光伏扶贫带动贫困户有了钱,一些乡村平均分配光伏收益,出现了贫困群众“等着扶、躺着要”新问题。康保县立行立改,研究出台了《光伏扶贫电站建设及收益分配管理办法》,规定光伏电站资产和收益归村集体,其中70%用于农村扶贫公益岗工资支出,30%作为村集体收入,用于村内小型公益事业,公共设施维修、一事一议,孝善基金奖励、临时救助等,全面纠正光伏收益按户平分形式,不仅调动了贫困群众劳动脱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进一步提升了群众满意度。
二、创建“三全”新模式,激发脱贫新动力。变“输血”为“造血”,将光伏电站收益作为村级资产收益,用于集体救助奖补和劳务补助,带动贫困群众通过劳务就业获得工资收入,实现了有弱劳动力贫困家庭公益岗就业全覆盖、农村环卫保洁全覆盖和村集体收入全增加的良好效果。一是实现有弱劳动力贫困家庭公益岗就业全覆盖。各贫困村开发保洁、治安、护路、养老护理等公益岗位1.6万个,解决了全县16478名弱劳动力贫困群众无法转移就业难题,带动贫困人口通过自身劳动实现稳定脱贫。张纪镇三义堂村72岁贫困户胡兴雨说:“我年纪大了,外出打工也没人要,现在通过公益岗,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每月能挣200多块,够生活用了,不用儿女们操心,现在的生活过得挺好。”二是实现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全覆盖。全县326个行政村开发环境卫生公益岗7253个,对村内、村外和道路沿线采取网格化分区,实行公益岗保洁,累计拆除残垣断壁和危旧房屋1.6万户5万多间,清理积存垃圾95万吨,在全市率先建起“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城乡一体化环卫机制,农村环境面貌发生了根本性改观。三是实现村集体收入全增加。通过实施光伏扶贫电站,每村每年村集体资产收入在3万元至12万元之间,彻底解决了村集体无收入、办事没资金的难题。张纪镇西三面村党支部书记王天伟介绍说:“村集体经济增加,有了为群众搞服务、促增收、帮脱贫的资本,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集体荣誉感和满意度得到了明显提高”。
三、农村迎来新变化,扶贫取得新成效。短短半年时间,康保县农村环境好了,街道整洁了,群众争当文明户,精神面貌、文明新风有了大变化。一是彻底改变“一光了之”、“一股了之”问题。明确了“光伏收益保工资、公益岗位促就业,勤劳脱贫有动力”的思路,各村按照不同岗位劳动强度确定工资标准,每个岗位每月工资补贴50元至300元不等,按月计算、按季支付。二是彻底改变等靠要思想,激发了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各村明确专人负责公益岗出工考勤和监督评价,杜绝出工不出力,养懒汉现象,原来“墙根儿地下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的懒汉变为“不等不靠勤劳动,凭借双手真脱贫”的勤快人。三是彻底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村民的精神风貌焕然一新。通过环境保洁公益岗,村容村貌整洁了,群众邻里和谐了,村里聚众打牌少了,敲锣打鼓扭秧歌多了,百姓的精神面貌一天比一天好。通过开展“好媳妇、好女婿”等评选,教育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争创文明新风。四是彻底改变村集体无收入,增强了村级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服务力。经过半年来运营,村集体光伏收益达1200万元,为实施小型公益事业提供了资金保障,特别是设立的孝善基金,只要子女为老人交纳100元基金,政府就给配套10%,极大调动了子女履行赡养老人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五是彻底改变原来风光资源与扶贫脱贫脱节现象,实现可持续稳定发展。2017年以来,康保充分发挥光电资源比较优势,立足县内产业发展和贫困群众需求,全面实施光伏产业扶贫,创新收益分配机制,切实破解了深度贫困县“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困境。
注:以上资料均由申报者提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