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公益>>专题>>产业扶贫

云南云县:搭台子 创路子 鼓袋子

2019年03月17日18:06 | 来源:人民网-公益频道
小字号

云县爱华镇大树村结合“三带一帮两促进”产业扶贫机制的落实,强化组织引领,发挥专业合作社作用,打好林下生态养殖牌,做足产业扶贫文章,拉开产业振兴序曲。经过不断探索创新,目前形成了具有先进性、代表性,可复制、可推广的产业,把政府、经营主体、贫困户和产业有机联结起来,具有良好的脱贫效果。

云县山地黑肉鸡基本情况

家禽存栏330.24万羽(其中山地黑肉鸡存栏270万羽)。现有林下养殖山地鸡10000羽以上的养殖户10户,5000羽以上的30户,500羽以上的68户。发展山地黑肉鸡养殖专业合作联社1户,发展山地黑肉鸡养殖合作分社50户,带动全县发展山地黑肉鸡规模化养殖户3800户。建设种鸡舍3100平方米,标准化圈舍60.5万平方米。年末存栏山地黑肉鸡500万羽,出栏900万羽,实现农业产值达7.5亿元。

云县爱华镇大树村村“两委”立足资源优势,创新发展模式,培育特色产业,利用当地丰富的林下自然资源发展生态养殖,并组建了家兴林下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合作社,实现产业发展助推贫困户可持续发展,加快贫困户致富发展。

“党支部+合作社”搭台子

大树村党支部紧紧围绕“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的目标,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促进产业兴旺搭建台子。2015年12月,村党支部动员本地养殖大户和回乡创业能人,在该村上村组组建云县家兴林下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52万元。合作社养殖场占地80亩,建成鸡舍3000平方米,仓库200平方米。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合作社带动作用,吸纳周边50余户养殖户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加入合作社,指导、帮助社员户在自家的自留山、责任山、经果林地中发展林下土鸡生态养殖。通过合作社的规模化经营,变农户单打独斗为合作发展,调动了农户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增强了发展合力,降低了市场风险。

“林+禽”模式创路子

围绕“近期增收有保障、远期增收有潜力”目标,大树村坚持“种养相加、长短结合”的思路,在全面巩固提升核桃、茶叶等长期持续增收产业的基础上,依托1.7万亩森林、7850亩核桃、989亩茶叶,实行“林+禽”发展模式,着力发展“核桃+茶叶+土鸡”生态绿色产业,培育以土鸡养殖为主的短平快、高特精产业,让闲置的林地变成农民致富的宝地。随着群众产业发展积极性的不断提高,林下土鸡养殖业发展态势良好,“上有果、中有茶、下有鸡”的立体经济效益初显,促进全村家禽年出栏达8万只,产值480万元,带动全村实现畜牧产值达718.4万元,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山区半山区贫困群众发展短平快产业,实现脱贫致富找到了一条新路子。201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388.7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34元;在29户89人的贫困人口中,累计脱贫27户85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62%。

“合作社+农户”鼓袋子

云县家兴林下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采取统一选育品种、统一脱温防疫、统一提供鸡苗、统一自制饲料、统一技术服务、统一销售渠道的方式,与农户抱团发展林下生态土鸡养殖业,目前存栏土鸡4.2万只,累计出栏土鸡20批次12万余只,纯收入达200多万元。2017年,镇村两级积极争取50万元财政支农资金注入合作社,将股权量化到村集体经济,按照每年4万元的定额参与分红5年,探索出了财政支农资金保值增值、入股分红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模式。随着合作社的发展壮大,镇党委、政府引导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大树茶园鸡”产品商标,通过产品包装和品牌创立,大树林下生态养殖的土鸡已成为县域知名的绿色产业品牌,并运用电商平台实行线上线下同步销售。过去,养殖基地茶叶亩均收入3000元,发展林下土鸡养殖后,亩均增收18000元。合作社让农民的钱袋子逐渐鼓了起来。

注:以上资料均由申报者提供。

(责编:何倞倞、初梓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